当前位置:

发路灯儿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彭图湘 编辑:易果 2015-02-27 09:54:35
—分享—

黑夜中的烛光路 秋实 摄

  文/彭图湘

  每年的大年夜,土家族聚居的保靖阳朝、梅花等乡村,群众都会不约而同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浸过桐油或茶油的香棍,一支支插在房前屋后,插在大路小路上,插在田坎地边,虔诚地一支支点燃,任其一路路地亮开去。这种鲜为人知的年俗活动,谓之“发路灯儿”,极温馨的意思是“迎接老人家转来过年。”

  前不久的大年夜,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去阳朝乡,有幸见到了那令人难忘的场景。小车一路颠簸,夜色迷蒙中,忽见星星点点的灯火刺破夜暗扑面而来。渐行渐近,这一串串的灯火就在路边,就在房前,就在田坎上,不是农舍间透出的电灯光,而是一支支燃烧的红烛,微微摇曳的一朵朵金红的灯花。那一串串高低错落的路灯儿,连绵不绝,铺展开去,扮出了山村大年夜别样的风采。

  “发路灯儿”习俗源于明朝。当时,日本海盗(即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民不聊生。朝庭官兵士气低落,无能抵敌。明朝皇帝遂征调五溪蛮地的保靖、永顺土兵去抗倭。时值年关将近的腊月,土家将士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提前过年后,万里赴戎机,急奔江浙救民于水火。父老乡亲们为亲人送行,纷纷点燃油香,点亮一排排一串串壮行的灯、温暖的灯。土家将士不负家国厚望,奋勇报国,第二年五月(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王江泾一役大败倭寇,取得了明朝自有倭患以来的“东南战功第一”。捷报传来,父老乡亲欢欣鼓舞。自此以后,家乡的父老每逢大年夜都“发路灯儿”,点亮一排排一串串欢庆的灯,缅怀的灯,引导英灵回乡过年的灯。

  “发路灯儿”的习俗记载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的光荣,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更是一声声自信自强的警钟。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彭图湘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5/02/25/58884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