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象枢
我老家娄底涟源。我高祖的弟弟吴芝馨(号牧郎),我爷爷吴觐光(字仲吕),加上我,我家族有三人来湘西工作过,这是我说的我家族与湘西的缘分。
吴芝馨先生,其实是个文官,做过安化教育会会长,后任湖南军事招抚委员会咨议。据《涟源市志·人物传·吴芝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734)记载:
民国8年(1919年),任湖南军事招抚委员会咨议,军民两署秘书,奉命办理湘西南北军事划防事宜,不辱命。安化著名学者夏默庵诗赞曰:“牧郎落落梅山英,发语千人百人惊。”“盟书不动战祸解,片语贤于百万兵。”
夏默庵先生,安化人,创办安化培英堂,与青年毛泽东有过交往,《恰同学少年》据此写过一段剧情:青年毛泽东游学到安化,想拜见夏先生,夏先生开始不想见。青年毛泽东反复要求之后,夏先生出了一对联让青年毛泽东对,作为“拦门”一问。夏先生的上联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对的下联是:“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这是题外话,只说明夏先生当时略有影响力。夏先生作赞吴芝馨先生的诗时,已经继任安化教育会会长。原题是《寿牧郎先生五十古风一章》,全诗共52句,虽然是寿诗,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吴芝馨先生在湘西办理军事划防的事。中间主要的几句是:
牧郎牧郎亦何武,不牧牛羊牧豺虎。
豺虎巡逻百鬼潜,榛芜乃化为天府。
选政长沙二次开,九乡选者君其魁。
龙泉出匣未可掩,鄂中老将知君才。
知君才,授君檄,招抚资江西北敌。
资江西北险阻深,马援遨游复何易。
轻车直抵貔貅营,营开列伍辕门迎。
材官剑客共樽俎,健儿千百环以听。
盟书不动战祸解,片语贤于百万兵。
听我的父辈传说,吴芝馨先生当时仅带十多名随从,游说当时湘西各地的“匪首”,要求他们与政府和平相处。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和平方式,以及美好的结局,至今让我这个长期生活在湘西的吴芝馨先生的后人回味。所以,夏默庵先生赞其“盟书不动战祸解,片语贤于百万兵”,也常常成为我的自豪。几年后,当时的省政府再次任命吴芝馨先生到大庸县任县长,不幸的是,在赴任途中因中暑而病逝。另外遗憾的是,在吴芝馨先生遗留下来的区区遗作中,没有他记载湘西经历的诗文。
也许这段历史在湘西志不曾记录,涟源市志记载比较详细,录于此,以示友好。
我爷爷吴觐光,是夏默庵先生的学生。曾“适国民党军第四路总指挥部要人某,见其《旅寓感怀》诗,非常叹赏,乃录用为总部文书。从此奔走于湘鄂浙赣间,时达4载。”(录于《涟源市志·人物传·吴觐光》P747)这4年中,我爷爷吴觐光有好几个月时间在湘西“剿匪”。吴芝馨先生是以和平方式解决湘西“匪事”,而我爷爷吴觐光来湘西的“剿匪”却是真枪真炮的打仗,虽然他是文书,却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的遗作中还保留一些记载,如《寄内》二首:
十日兼程足往还,湘西疑是出阳关。
心肠哪得凭书达,刀尺何曾见泪干。
深念母年知别苦,番嗟身世说归难。
何端借着东风力,吹得浮云到故山。
匆匆一别已经年,接到音书转泫然。
家事不教和泪写,客怀愈觉似丝牵。
田闾回首凶荒日,儿女酸心冻饿天。
为问劫余还好在,亲交能得几个怜。
诗中显然对湘西当时的“凶荒日”、“冻饿天”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在湘西战事还没结束时,吴觐光先生就逃离了部队回到老家。《涟源市志?人物传?吴觐光》中这样记载:“看到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吴拂袖而归,高馆讲学,门生遍三湘。”
但是,我作为吴觐光先生的孙子,爷爷却留下了一个让我未解之谜,他回家办的学馆为什么取名为“遁园”?虽然“遁”有“隐遁”之意,仿效古人做隐士;但是,“遁”还有“逃遁”之意,他是不是由于在湘西战场上成了一名国民党军队的逃兵,而难以释怀那段尴尬的经历,才把学馆的名字取名为“遁园”?这纯属我的猜测,无以考证。后来我们后人把他的遗作整理成册付印时,也叫《遁园遗草》。
我于2001年定居吉首大学,至此,我们家族,每隔一代有一人来湘西工作过。我来湘西的心境完全不同于我爷爷。我的诗中,都表达了对湘西的热爱,以及我与湘西的那种融洽。摘录几句如下:
“吉首山高才不挡,云峰路渺鹤能开。”(《2002年春节上楼顶观光感赋兼和父亲“壬午新春试笔”》)
“客种福田连夜果,新栽桃李隔山香。”(《2005年春节和父亲“羊城除夕答洪斌”》)
“家住最高层,日月光华先照我;春归偏远地,乾坤淑气正临轩。”(2005年春节,我家的春联)
“客土有情招我返,家山相送笑悠悠。”(《2007年春节和父亲“回家过年”》)
我除了自己热爱湘西以外,还劝别人也爱上湘西。2008年9月,在第一次给2008级硕士研究生上“课题导论”课时,曾写过《初次谋面以赠》:
过水穿山入峭岑,湘西疑是隔凡尘。
峰林秀色随心写,碧野云岚恰意吟。
润笔烟溪鹦鹉盏,沁心花雨凤凰琴。
恰逢一鹤晴空上,诗比蓝天莫测深。
当然,我更多的是对湘西的欣赏和赞美,这种意境在我的诗作中占最大部分,比如2008年吉首大学校庆的长联,就是以赞美湘西为题材的:
学校临武陵山,领古城风采,花果岭朝霞,峒河夕照,衬风雨湖异彩,五十年教泽长流,起凤腾蛟凭胜地;
盛名满海内外,有遍地弦歌,土家民俊秀,苗族贤能,增渝黔鄂光辉,百千代英才接踵,扬帆破浪展鸿猷。
我在湘西生活了14年,还将生活后半辈子。到将来,我的孙子填工作履历时,一定会填祖籍“湘西”。所以,我在湘西生活几年后,就本能化地将“客居”身份变为了主人身份。如在2010年苏高宇回乡画展时,现场对联的其中一幅,我表达的就是我以主人身份迎接一个湘西游子的归来:
梅蕊祭诗魂,肺腑文章,翰墨风流传盛世;
边城凝气节,情怀故事,武陵素雅赞先生。
也由于这种湘西缘分,我的写作中也多了一份自豪,正如2014年吉首大学开学典礼对联中的一首所表达的:“锦绣湘西,何愁好景无人识;风光吉大,恰意青山好韵收。”
(作者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www.xxnet.com.cn/epaper/tjbwbb/html/2015-05/31/content_125423.htm
来源:团结报
作者:吴象枢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