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兵
八部大王庙位于湖南湘西保靖县碗米坡镇沙湾村,是湘西保靖,龙山一带土家风味保留最好的村落。八部大王庙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左右,被誉为酉水文化中心。据相关资料记载,峒是当时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区域建制名称,八峒即当时的八个区域,土家祖先的八个儿子各为一峒之首,首八峒乃为各峒之首,后人修建八部大王庙以示纪念,后毁于文革,如今仅存遗址,其中有一幅对联颇耐人寻味——上联:勋猷垂简篇驰封八部;下联: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读来使人起莫名的心潮澎湃之感。原嵌在八部大王庙门楣上的一块高1.51米,宽0.81米青石碑铭,正中有"八部大王"行楷四字,阴刻竖书于三条浮雕虬龙及云图间。现存湘西州博物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八部大王像则是后来铸造而成,虽显粗糙,却透出一股浑然原始的旷远气势。
遗址的发掘工作较为漫长。2004年,由湘西自治州策划的《走进酉水》活动,此处即为重要的一站。2006年阴历6月初6,保靖县举行了‘首八峒中华土家族先祖八部大王故里’祭祀大典,湘鄂渝黔四省市万余名土家族人共赴祭祖盛会,祭祀仪式庄严肃穆,杀牛宰猪礼炮震天,盛况空前。主祭人操着土家语,声音浑朴雄厚,飘扬在这片高山河谷,土家青年身披茅草衣,手持一根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木棒,赤脚跳起奇特怪异,充满野性与神秘气息的茅古斯舞,反映着土家先民的生活,展现男性的强壮,猎狩的剽悍,表达了播种收割的辛劳与喜悦,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的盛宴,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溜子队,原始古老的火把舞、摆手舞表演等等,人们载歌载舞好不热闹,从此,每年的6月初6,这里都如期举行祭祀活动。
由此,也推动了沙湾村的乡村建设。每次下船上码头,一路走去就像步入了另一片天地,远近青山绿水农家,看不到一丁点垃圾,村民们盖起了一栋栋油漆光亮的两层木楼,背靠青山,面朝酉水,高高翘起的檐角、青灰色的石瓦,复古的窗格,一切都静静地融入这片水域,融入这片天地,显示出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之美。从其后山补足村的半山腰上俯瞰沙湾,它就像一个三面环水的孤岛,匍匐在黔山脚下,栖息在酉水怀中,与八部大王庙遗址隔岸相望。山与水的交融,土家风情与现代文明的冲撞,显得那么精致、和谐、优雅;裸身而立的八部大王则一只手紧握长矛,另一只手虎口大开,高高举起,似在发号施令,即将带领八峒大军抵御外侵,又似在勒马驻足,凝神静听。这一动一静,互相辉映,别有一番风味!
魏品富,沙湾村地地道道的土家村民,自掏腰包创办了土家族物品陈列室,收集了土家族文物器具数百件。前两年回家路过时,陈列室还尚未竣工,如今一个古色古香,又颇具现代气息精致异常的土家物品陈列室已全部竣工,屹立在沙湾腹地。我曾进去细细参观过一回,霎时就被里面的物品吸引住眼球,勾起无数儿时的记忆——哎?那不是我小时候趟过的摇篮吗?哎?那不是我家以前用来捣碎辣椒的“对子”吗?(我不知其书名,只知它由一根长约3米多的粗重木头,一个石臼、一个很重的铁锥头加一个踏板组成。利用杠杆原理,人在一头用脚踩踏板,另一端套上了铁头的锥形粗大楔子铁锥头便高高翘起,脚一放,便重重地落在下方的石臼中,利用这人力造出来的重力捣碎石臼中的辣椒等粮食。如今我们村早已没了它的身影),此外,陈列室里还有织布机、草鞋架子、武钻、纺车、鱼钩等生产用具,也有油壶、腌莱坛、鼎罐、盐罐、土花被子等生活用具,还有司刀、牛角、铜铃、八幅罗裙等祭祀用具,为八部大王及其后裔提供了文物佐证,引来了不少学者和游人参观、考察。
站在八部大王像面前,我不禁感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纪之初的中华儿女正昂首阔步迈向伟大的中国梦,然而如果说中国梦是一个恢弘的骨架的话,那么民族梦便是其鲜活的血肉。唯有从历史传统的长廊中找寻线索,一端牵起民族的血脉,一端连着民族的当下,一端才能指向未来。
夜幕降临,我仿佛看到,他仍坚定地指着夜空中,那颗最亮的启明星!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张小兵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5/08/03/588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