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英国做中国在西方最强支持者

来源:京华网 编辑:易果 2015-10-23 10:19:28
—分享—

  

       京华时报讯当地时间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双方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习近平强调,中英双方要互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要共同致力于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处理好彼此关系。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对方,和而不同。实践证明,只要遵守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包容互鉴的原则,中英关系就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方将鼓励中国企业对英格兰北部地区展开投资,欢迎英国作为首个西方大国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决定,希望英方支持中方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卡梅伦表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英成果丰硕,双方就很多大项目、经贸协议达成一致,将有力推动双边关系发展。英国愿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合作伙伴,将同中方在金融、能源、创意产业、签证便利化等领域扩大合作。英方愿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将积极研究同中方加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英国支持欧盟早日同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将为推动欧中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两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一致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都认为更加紧密对接两国发展战略,能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辐射效应。双方同意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深化互利合作。

  会谈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涉及金融、海关、地方合作、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解读

  伙伴关系变化与世界格局有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部主任崔洪建表示,这次中英双方是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共同展望未来,历史纵深感很强,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升级实质上将中英关系给予提升。

  在习主席访英前,双方就讨论给中英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增加一个定位,这个定位的提出包含两点:一个是面向21世纪,实质上就是面向未来。另一个定位是全球,中英合作具有全球意义,如果把中英两国看成中西方世界两个具有代表性大国,它们的合作某种程度上跟格局的变化相关。此次中英合作间有很多突破和第一次,都表明中英的伙伴关系具有全球性示范效应。

  崔洪建认为,对中方来说,这种关系可以带动中国同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从英方角度来说,他们可以与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赢得一个有利的位置。

  此次习近平访英目的要把中英关系发展成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关系,避免在合作中由于政治分歧带来影响,让彼此明白中英之间不仅是因为当前有共同利益才走在一起。

  崔洪建指出,在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年之际,中英将双边关系升级时机已经成熟,更上一层楼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使两国关系发展和各领域合作驶入更快的车道,未来双方会有更多战略对接,包括“一带一路”、北方工业振兴。同时,中英合作还可以推动全球治理的良性发展,促进全球地区事务更好合作,英国可以利用本国影响去带动其他国家向更好的方向前行。

  >>大数据

  据了解,目前,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共有60个,最高等级合作关系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有近20个,其中就包括欧盟、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崔洪建指出,无论是中国和德国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都可以看出大家在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都希望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

  □演讲

  习近平忆年轻时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期待英方成“中国在西方世界的最强支持者”

  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演讲中,习近平还回忆起在陕北当农民的7年间,想方设法寻找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情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习近平说,年轻时的他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而对于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各种关注,习近平也给予了详细的解答。他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的各种看法和评价众说纷纭,其中有“唱多”,也有“唱空”,还有“唱衰”,有赞许、理解、信心,也有困惑、疑虑、误解。当然,了解和理解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好的判断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不要雾里看花、水中观月。

  在谈到中英关系时,习近平指出,期待英方继续在对华各领域合作中做引领潮流、开放包容的典范,成为西方同中国合作的领跑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在西方世界的最强支持者”。

  >>道路的选择

  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变革创新。中国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中国梦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需长期努力

  习近平说,中国人民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全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深知,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中国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2亿左右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要让生活更加美好,中国人民还需要进行长期努力。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同国际社会风雨与共,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接近30%。

  >>中国的观点

  中国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

  习近平说,中国人民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所以更珍视和平;中国致力于发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国期待美好未来,所以更爱护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中国的发展不会牺牲别国利益,只会增进共同利益。中国将同各国一道,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世界上的路,只有走的人多了,才会越来越宽广。

  

来源:京华网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