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靖县,熟悉白云山的人太多了。所以,笔至白云山,也只能是闲谈。
“白云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如果不怎么高的话,当地老百姓也不得这么夸张,反正高到能够与十多公里开外的龙山县八面山相互对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白云山上的一个农家子弟,在曾经是土匪窝子的八面山上当了三年兵,退伍回到白云山,其父忍不住地骂道:“你太没良心了。你就是做土匪嘛也要悄悄给屋里带一个口信呀。何况你是当解放军?狗日的,你硬连一个信封壳壳都没有寄回来。”儿子满脸委屈地回答:“有什么好写的呀,你儿子就在八面山上当兵,每天站岗都看得到你们!”那个时候没有雾霾,也许真的看得到。
白云山也是一条短短的山脉。一边是酉水河,一边是马王沟,中间就是峰峰岭岭。这个短小精悍的山脉,从东北向西南走向,单千余米以上的山峰就有:杀鸡坡、大盖顶、麦杀车苦岭、白云山、白云寺、青峰山、天台山、天忧大山。一条条如刀背的峻岭把这些山峰串联起来,也就像模像样地成了山脉。这一片山总的名称是叫白云山,而白云山峰又不是这里最高的山峰,白云山最高的山峰叫白云寺,海拔1320米,其山底平于酉水河面。而酉水河面的海拔不到300米,所以代表白云山高度的白云寺,山体的相对高度就有1000余米。从一个平面凸起上千米了,我们也应该承认其雄伟。所以有的地图上把白云寺干脆也标名为白云山,因此,左看右看有两个白云山山峰,也就见怪不怪了。
也就是这条短短的山脉,以往给人们带来了几多不方便。山脉那边有个往年叫做比耳公社的,这个比耳公社有一个退伍军人回来,顺便从部队驻地带回一个心爱的平原美女,为了稳稳当当把姑娘带回保靖老家,退伍军人不得不声称家乡也不是马马虎虎的地方,大名为“比耳市”。这很管用,使得平原美女一路满怀着美好的向往,咬紧牙关,翻越白云山,一鼓作气地来到了我们可想而知的“比耳市”。
过去,山与贫困是紧密相关的。而白云山又是保靖县典型的贫困地区。“雾雾尘尘碧江湖,不吃油盐是若五,油盐出在芭茅寨,没有铜钱看到哭。”碧江湖与若五都是实打实的白云山上的土家族寨子,当年两天走不出白云山,不说没有“铜钱”,就是有也很难发挥作用。1985年的冬季,笔者陪同当时的保靖县粮食局领导,深入白云山一个叫杀鸡坡的村子搞农村生活调查,发现老乡家里的木楼上大包小包的尽是辣椒,饭锅里是红薯坨坨、菜锅里是红薯片片,五谷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下到藏红薯的地洞里一看,红薯种子都要吃完了。老百姓左手接过可以得到粮食的纸条子,右手紧紧握着局长的手磕头感谢:“咯岔!咯岔!”意思就是:好人呀!好人呀!
其实,白云山人一直在追求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地开荒种地,可靠天吃饭,结果是饱一年饿两年。为了开发白云山县政府也是煞费苦心:办茶场,可就几个干部喝茶,又销不了多少;搞反季节蔬菜,又不是大棚蔬菜的竞争对手;上世纪七十年代,甚至号召近千名县城里的知识青年登上白云山,搞了一个偌大的知青场,结果除了给当时的年轻人,留下一些美好而又浪漫的各式各样的故事之外,而今也只能看到几处断壁残垣。
还是现在林业部门的同志,给白云山找到了真正的归属。他们披星戴月、趴卧埋伏,实地录像珍稀动物:白颈长尾雉,金钱豹等6种。他们大海捞针,拥抱了珍稀植物:伯乐树,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他们东奔西走,默默无闻地巡逻守护,已经发现大型猫科动物猎杀家畜的痕迹。他们不厌其烦,向北京报告,报告,再报告。白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宿秀江告诉我,他进进出出白云山,被荆棘划破了五件民兵训练服,走破了十双解放鞋。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宿局长的自述,因为2013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20518.6公顷的白云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说明了一切。
一切都成为过去,人与自然最终趋于和谐。白云山不是一个传说,只要你懂得珍惜她,
我们都会得到好多好多的收获。
来源:天开文运
作者:王云飞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