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白云沉香

来源:天开文运 作者:宋世兵 编辑:易果 2016-03-07 15:55:57
—分享—

  从酉水南岸古迁陵西北望去,五十余里,一山耸峙,隆起保靖经纬纵横的制高点,聚焦目光穿越时空的闪光点,任由岁月轮回,时空转换,我自岿然不动,默默注视着千年古城和古城里的人们。

  目光的尽头,一缕缕絮状白云从山顶飘过,从心头缈过,似乎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一阵清风吹过,那山开始以白云的名义驻守人们的心田,呵护人们的想象,让人诗意栖憩,温暖一生一世的浪漫情怀,直至永恒。

  云卷云舒,白云山透过自然的迷雾而去而来;

  山高人为峰,白云山穿过人文的奥妙而去而来;

  白云山经过千古岁月淬火,锤成千年古城自然与人文的高地,受人敬仰。

  以我的生命时限,只能想象五十年前的白云山。那山方圆百余里,杂草丛生,遮天蔽日,荒无人烟,珍禽异兽出没,人迹罕至。用现代人的目光审视,那山绝对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直至一场战天斗地的上山下乡运动到来,才有了人间烟火气息。山中那一堵兀自壁立的知青塔独自诉说着那山与那人的青春往事。那个狂热的年代,青春的躁动除了征服山,似乎没有别样的选择,足以证明青春的忠诚度。于是,千年古城的最高学府以史无前例的姿态,出动了整整一个初中班同学,年轻人高扬着青春的旗帜,浩浩荡荡地向白云山进发,披荆斩棘,伐木造屋,拓土开荒,丰衣足食。无论怎样的地理环境,湿度与温度条件,总有一种选择成为必然,让适者生存。年轻人依着白云山独特的环境,在专家的指点下,筑茶为园,以园为家,傍茶而居,人与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那茶,开始只是一粒茶豆,随后长成一株茶树,排成一行行,一片片,一坡坡,翠色一眼不到尽头。那茶独享白云山雨露,汲取天地之精华,变成白云毛尖,一片茶叶,一缕茶香,一脉茶韵,足以让躁动安静下来,让日子忙中闲下来。品偿亲手种植采摘加工的茶叶,缕缕香气,让年轻人气定神闲,安然悠闲。这时,一定会有一对对少男少女偷偷地躲在山中一个隐密的角落,以茶为媒,赏茶、鉴茶,倾诉只有俩人知道的秘密,待来年秋茶上市的时候,爱情瓜熟蒂落了。热闹了春夏秋的茶园,变成了另一幅喜庆场面,一对接着一对新郞新娘聚集在茶园空旷的院子里,以集体拜天地的仪式,宣告做女不如做媳妇,做儿不如做女婿的幸福来临。据当事人说,当年白云山那一个知青班,有八对少男少女结为秦晋之好,成为白云山最为亮丽的一段美好时光,一抹苦中有乐的风雨岁月,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他们五十年后再聚首,把青春记忆嵌进山中那一座高高的知青塔上,让岁月永存人间,常留心底。

  历史老人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后,白云山这个强大的心灵磁场,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磁性,复归沉寂。那一群风华正茂的知青,好像汤汤酉水的一尾尾游鱼,游离了白云山,远徙城市,奔向大海,追逐另一种活法,别样的梦想。然而,任由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白云山一直耸立在原地,白云一直飘在山顶,相看两不厌。

  因为有爱,有痛苦,有欢乐,为数不多的当年知青和知青的子孙仍坚守在那里,守护着历史的遗存,呵护着精神的家园。还有眼光独到的极少数为政者,一直在默默地为白云山昔日风光遗存劳碌奔波。在他们眼里,白云山不仅仅是植物的大观园,动物的游乐园,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关键一链。他们的辛勤和汗水没有白流,就在上个世纪行将谢幕,这个世纪曙光来临时,白云山改头换面,以自然保护区的国字脸示人,再次焕发出青春与光彩,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原以为,常住白云山下,白云山风云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这时节,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带着一群青年男女奔向白云山。游走山巅,山脉九曲迴环,万亩茶园飘香,千亩猕猴桃吐蕊,还有一簇簇火红火红的映山红闯入眼帘。来到最高峰,极目四望,人间春色阅遍。一对以自愿者的名义来小城工作的少男少女悄悄躲在一边,窃窃私语,缘定终身。以时此刻的白云山,一定是风情万种,风月无边。

  高高的白云山,自然高地,精神家园。

  高高的白云山,青春永驻,魅力无限。

  (原载2015年8月20日《株洲日报》)

来源:天开文运

作者:宋世兵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