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妹 摄
黄刺骨是一种鱼。
我们那条河里就有。
黄刺骨在我们这地方是一道美味菜肴。
记得那时,我们从泸溪县一个偏僻的山角落里,按当时政策下放收回,来到湘西名镇浦市居住生活,全家人的心情高兴之极。告别农村那段艰苦日子,父亲又恢复了他的爱好:工余后,他总是戴顶斗笠,拿着几根竹钓竿和一个鱼篓,来到河边僻静处垂钓,寻找他自认为的乐趣。
那时候,浦市垂钓之人很少,是父亲开了先例,慢慢地就有人向父亲请教,或是跟在父亲的身后,在父亲身上舀油学钓鱼的细致活儿,学会后自立门路,浦市河边就多了人气,自此,浦市很多人都爱上钓鱼,风雨无阻,就有了好几处垂钓的风景线。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垂钓的身影总是很安静。
我家祖上垂钓高手就很多,到了父亲手里,技术就纯熟得不得了,他会看地方,哪里能钓上鱼哪里钓不上鱼,他都会看得出来。所以,每次去河边垂钓都不会空手回家。左邻右舍,甚至十里八乡的人知道他的都很佩服他,碰上父亲会恭敬地喊一声:“姜师傅。”
我结婚后不久,恰逢涨端午水的时节,那天闲得无事,父亲拿着他心爱的钓具,又去了河里。经过几场大雨,河里涨水了,泛滥的洪水自上而下滚滚流淌,发出震人的轰鸣,时不时有被冲进河水中的大树流经前面,那气势,无以用词语来描写。
父亲小心地在河边走了很长一段路,最终在大码头上选择个地方。他估了估水深,比好浮标,勾好钓饵,放入河水中。不一会儿,就有了动静,鱼咬钩了,浮标动几下便沉下去,父亲轻轻提了提钓竿,鱼儿很狡猾往河中钻。父亲用劲把钓竿往上一提,看到鱼儿后兴奋地说:“嗯,原来是黄刺骨。”
巧了,那次,父亲钓上来的鱼尽是黄刺骨,好像有三十来条吧。撞上这件事,好热闹的人都围拢来看父亲钓鱼,时不时地发出赞叹声,现在讲起来,镇上人记忆犹新呢。看父亲忙不过来,有好事的上去帮忙,去解下钩上的鱼。父亲怕那人受伤,赶紧对那人讲,鱼身上有刺,小心啦。尽管父亲交待了,那人还是被刺到了。那人一只手捏紧另一只手掌,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父亲调侃,是不是又痛又痒。见那人点头,父亲又说,赶紧将手放到水里去,挤挤伤口洗洗,会好的。那人照办,一根烟的功夫,刺伤处便恢复了原样。
父亲钓鱼有一手,炒菜也有一手,特别是做黄刺骨这一道菜。父亲讲,弄黄刺骨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油炸,另一种是水煮。水煮不能沾油,也不能和酱油,要不然,黄刺骨就会变味不好吃了。弄鱼是离不开生姜和葱的,还要喷点酒去腥味。
根据父亲炒菜的喜好,父亲肯定要做水煮黄刺骨。黄刺骨个头小,那次黄刺骨又钓得多,弄熟了有一大锅。母亲将菜端上桌后,满屋充满鱼的香气。父亲好两口,我就在桌边陪父亲喝酒。
父亲的黄刺骨真的做得好,汤呈乳白色,送进口里感觉爽滑。细嚼肉质细腻柔嫩,鱼汤新鲜可口,回味无穷。妻平日对父亲母亲很好,两位老人喜欢她。父亲一般是不劝菜的,但那天他给儿媳夹了许多鱼。妻那阵子长了一个小包,加上吃多了黄刺骨,包儿隔天长大了涨了脓。去了医院,动了刀子,才解决问题,幸好医生技术精湛,妻脸上没有留下疤,要不然,老父在地下也会悔青肠子的。
现如今,大河里没有什么鱼了,黄刺骨更加难见了,要吃上这道原生态的菜肴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了。
来源:团结晚报
作者:姜再生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