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剃头匠的背影

作者:黄标 编辑:易果 2016-11-24 10:40:53
—分享—

  在那些渐渐消失的职业中,乡村剃头匠是之一。

  “剃头匠”,俗称“待招”。现已很难再听到了,这个名词现在已被时髦的“理发师”、“美发师”或“秀发护理师”取代。不过以前在故乡,剃头匠却是颇神气且受人尊重的职业。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王疤子。

  先说神气的一面。王疤子给自己的行当概括为13个字:“先生火,后派饭,拎着刀子圆圈转。”不但神气活现,还有几分霸气。要是现在跟谁这么一说,八成会说是土匪进村,断然不会与理发师扯上关系。其实,“先生火”是指来到村里,先把剃头架子支好,生火烧洗头用的热水;“后派饭”是指剃头匠大都是村里出面聘请的,每月定期来理一茬,中午的饭由村里安排轮流在村民家吃,当然是免费的;“拎着刀子圆圈转”就好理解了,意思是剃头匠开始干活了。

  那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王疤子当时大约50岁出头,略黑,偏胖,头上有块疤,留平头,中等个,大嗓门,身子骨很是硬朗,负责为附近六七个村子的男人理发,每人每年5块钱,一年少说也能挣上四五千块,在当时的农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理发钱不用自己挨家挨户收,由村长在年底前收齐后交给他。于是,比他年纪大点的就跟他开玩笑:“我说王疤子,你这老小子混得不赖呀,村长都得给你跑腿!”他也不过谦,笑呵呵地说:“那是自然,咱王疤子干的是良心活,挣的是良心钱,吃的是良心饭,你们村长见咱咋能不高兴?”

  不过说王疤子挣良心钱这倒是大实话,这也是乡亲们敬重他的原因。王疤子心细活精。老辈人常说,剃头匠的活马虎不得,否则是要吃官司的。剃头、刮面、剃胡须、割鼻毛、剃眼毛、刮耳毛都有一定的危险性,给儿童剃头更费心,孩子们一旦哭闹、乱动都会造成意外伤害;尤其是剃眼毛、刮耳毛是他的拿手戏,这手艺危险性更高,一般的剃头匠根本不敢。所以,王疤子尽管爱开玩笑,酒量也不小,但干起活来向来严肃认真,只是轻声发出“抬头”、“左偏”、“右偏”等简单指令,从不多说话。而且他还有一条“铁律”,中午无论在谁家吃饭,不管碰上什么好场合,都滴酒不沾。遇到哭闹的小孩,他和家长先把小孩劝好摁稳后,才理发。所以,无论是小孩的“鼎罐盖头”、“浅平头”,还是大人的“板寸头”、“偏分头”,都理得有模有样,令人心里舒坦,看着精神。

  王疤子慷慨大方。他只按标准收大人的理发钱,小孩子的随便给,遇见困难户没钱就免了。而且凡是他负责的村子,不管哪家有了丧事,给逝者理发,他不收费。

  王疤子按时守信。每次来村里时,就告知下一月的理发日期,风雨无阻,到时准来,虽然负责为好几百人理发,却打理得井井有条。有年秋收,为了不误期,他执意外出理发,撇下老伴独自在家晒谷子,下午突然碰上暴雨,若非众邻居奋力相助,十几袋谷子就没了。回来后,王疤子被老伴指着鼻子骂却不敢应声。

  王疤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参加了工作,女儿也读了大学。后来,他们多次让王疤子夫妇搬去城里住,但王疤子就是不肯,说不习惯也不方便,还是在乡下好。

  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乡亲们对理发的要求也高了,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多,王疤子的顾客量迅速下降,后来只负责给一两个村的老年人理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10年前的冬天,那时他年逾花甲,老伴病故,落下一身病,身体瘦削伛偻,无力再为乡亲们服务了,过了几天儿女们就接他进了城。

  村里人帮王疤子把剃头架子搬上人力车后,车子吱吱呀呀地走了,那伛偻瘦小的背影,在冬日的黄昏中渐渐远去。只有“干良心活,挣良心钱,吃良心饭”的话,让那远去的瘦小背影,蓦然变得清晰高大起来,以至有一种仰望的感觉。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那远去的背影,让人明白了该摈弃什么、坚持什么,懂得了如何让人生变得更加积极、充实和有意义。

作者:黄标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