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的乡村里是没有“干粮”一说的,乡村里有的只是“粑粑”。腊月里打的糯米粑粑、高梁粑粑和小米粑粑,不仅是过节食品,还是来年春耕时重要的干粮。上山劳作时,随身带上几个粑粑,饿了,生一小火,然后烧上几个粑粑,随后再涂上自产的霉豆腐或酸菜,吃起来可谓绝对的美味,同时还能填饱肚子、补充体力。
除此之外,在湘西,还有新麦打下后的小麦粑粑、用嫩蒿菜做成的蒿菜粑粑、嫩苞谷磨浆做的苞谷粑粑,以及红苕、和洋芋磨浆做成的红苕粑粑、洋芋粑粑……
蒸做“粑粑”,不论是面,还是浆,都得先将它调成干不干稀不稀的干糊状,再才可用手来搓做。而且,做时还得待灶膛里的火烧得正旺、锅里热气腾腾,边做边将粑粑放进来蒸。否则,灶里的火力未上来,做好的粑粑一放入,未蒸熟就先趴塌了下去,到最后是你连我、我连你的,没有一个好看相。可是,不论灶膛里的火大还是火小,这做粑粑的面浆一般都调得很是稀稠,做好的粑粑一放入盘里,趴塌总是在所难免的,结果,蒸熟后就常显得有些怪模怪样。那样子,是用“滩”来形容,又比“滩”显得厚实;是用“堆”来形容,又比“堆”显得扁平,因而,大伙就都叫它为“粑粑”。这或许也正是乡亲们所以要把它叫做粑粑的原因吧。
不知是乡村的女人们缺少做包子、馒头的技术,还是自身习惯了那种麦面的原味,新麦收后的小麦粑粑是不用碱水的,大都是用上次蒸粑粑特意留下的“老面”来发成,俗称“老面粑粑”。调面也比做包子馒头的面团要稀,自然,蒸出来的样子就远没有包子馒头那般地好看,却是风洞极大,异常地泡乎。原汁原味,吃起来还带有一股微微的酸,清香扑鼻,是特别地开胃。按乡亲们的说法,这小麦粑粑蘸蜂糖吃,不用任何菜,一口气可连续吃下去三大个。小麦粑粑蘸蜂糖是乡村里最为精致的吃法。据说,现在还有人在做小麦粑粑时,特意地来将米酒汁混加进去,这样蒸制的小麦粑粑,在原汁原味的酸香中,又带有一股米酒的酸甜,很是讨人们的喜欢。
在乡村,苞谷、红苕、洋芋,那都是粗粮。因而,用嫩苞谷浆、红苕浆、洋芋浆蒸制的粑粑就显得有些干僵僵的,是远没有糯米粑粑、小麦粑粑那般香软可口。即便是在乡村,现在已没人再来把它当主粮,自然,也就少有人去吃了。可是,有人就偏偏喜好那一股味道,想杂食一点粗粮,于是,新粮出来后,便刻意地想着要用它来蒸粑粑。粗粮虽难吃却养人!那粗粮粑粑不是挺干硬么?加入一些小麦面或是糯米不就得了。粗粮粑粑不是味道挺单调么?包上一大坨剁好的腊肉馅不就行了。结果,经过这样一改良,既不失原味,又变得甜、软,模样还好看,即便是粗粮,大伙照样吃得津津有味。秋收时,那鲜嫩的苞谷浆和着糯米,再用桐叶包上蒸熟的苞谷粑粑,咬一上口,松软可口,甜而不腻,满口生香,叫人无限回味。
乡村里,庄户人家蒸粑粑是少有一家独食的。即便是在缺粮的那些年,是怎么也要匀出一些,给左邻右舍送一送,让乡亲们都一齐尝尝鲜,同时也让乡亲们检验一下自家女人蒸做粑粑的手艺。结果是,今天你送我,明天我送你,女人们就在这相互品尝各家粑粑味道的同时,不停交换各自蒸做粑粑的心得,自然免不得还要将对方蒸做的粑粑夸耀一番,于是,乡村里的粑粑就越做品种越多,越做越好吃,越做越漂亮了。
来源:团结报
作者:魈 鸣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