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训德老师的画室又是书房
我经常到长沙出差,却未曾知道岳麓山下有一个后湖。初次听到老师说起后湖时,我想到后海,脑际浮现一片垂柳拂岸的湖光水色,周边能看到老街老巷老宅院的缩影,静静铺陈着历史的无穷韵味,不经意地一脚迈进去,能咀嚼那早已远去的楚风遗韵。
丙申最后一日,我终是得于前往后湖,去参观一个书画展。在湘江路边下车,抬头即见岳麓山,可眼前忽现波光粼粼的一面湖水,马路从湖中径直而过,尽头一处岛屿似的地方就是后湖国际艺术区。沿着湖水铺开的影子,有岳麓山,有高楼大厦,有蓝天白云,有疏枝落叶,还有晴时满树花开,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穿越指尖,全部是不经意弥漫的一字一句。
整个艺术区就像依山傍水的一个大庭院,内有数栋红砖建筑,古古旧旧,小巷深深,修竹幽幽,真的可以谓之隐于都市的一处桃花岛。这里遍植桃树吗?我没注意,因为我马上开始拍摄这里艺术家的工作室。工作室建筑格式一样,因为艺术风格不同,有的门口种植一排紫竹,有的墙壁爬了一株紫藤,还有的门边以及窗户彩绘了一些图案。在路上遇见许多猫,它们闲散四处行走,窜竹林,爬上树,也不怕人,甚至你蹲下伸出手它就会“喵喵”叫着上前来,谁能分清哪只猫又是哪位艺术家的呢?
走过展厅,往前直行,便可看到临湖的一栋房子,四五株百年老古树掩蔽着古旧的红砖墙体,走下五六级台阶便可看到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倒映着红屋子、老古树与墙角的一株落光叶了的紫薇。
那是朱训德老师的工作室。
朱老师是湖南省美术协会主席。此前,我见过朱老师的相片,神情散朗,淡淡微笑,不像画家,更像是温文儒雅的读书人。有画家曾告诉我说朱老师很谦逊,不仅自己来看博物馆画展,还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再三看画展,教他们与省外画家交流学习。见片如见人,我莫明其妙地很喜欢朱老师。
朱老师的工作室,是画室,也是书房。四壁悬挂着大大小小的作品,画案、书桌、茶几到处堆放着厚厚薄薄的书籍。大家坐下后,有老师随手拿起一本书,仅看了一眼便说:“朱主席也读方东美的书,不知道是否别的画家画室里会有方东美的书呢!”我是因为老师推荐,读过方东美的《生生之美》,便也知道方东美这样一位哲学家,曾是蒋介石的老师,有人把其哲学称为“文化哲学”。两位老师一直谈论方东美,我倒趁着机会把朱老师的工作室好好参观了一下。工作室临湖一面全为落地玻璃窗,阳台种植了一根老紫藤和一株红梅,已见如豆花蕾微绽酡红。伫立玻璃窗前,感觉眼前景致很是惬意,可以欣赏一湖荷叶田田,又可以体味风清月白,读书绘画而得一怀闲情偶寄。
从阳台折回来,我看到画案后面端端正正摆放着两排书,像是当神供一样。想瞧是一套什么书,终究因为初来乍到不好意思走过去,唯有远远拍摄一张图片。欣赏墙上悬挂的画时,我无意看到墙角摆放有一张古琴。近年来,我喜听古琴曲,不知道朱老师平时是否抚琴,还是像古人一样喜古琴的清、和、淡、雅,而寄寓一种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呢?
我想起画展上朱老师的一幅人物画《蒹葭》,心目之所及,动人无际,文情赴之。画面描绘了一个古代仕女,一棵老树,一面湖水,一弯弦月,整个色调银灰素淡,女子仰头看树,树叶徐徐飘落,那一轮弦月也落在水中,湖水波光粼粼,泛起的是涟漪又似是月光,而在水一方的女子一袭白衫罩着淡淡紫衣,使观者有蒹葭伊人之想。我读这幅画,既没有宗教的痕迹,也没有俗谛的特色,加上秦风楚韵的片影,绘画从古老的远方流来,也带着现代的智慧,就像古人所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后来,我读朱老师其他作品,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喜欢原来冥冥之中是有原因。1977年,朱老师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那是个学习起来如饥似渴的年代,1978年到湘西凤凰写生,我一个月画了500多张写生。虽然当时凤凰还很穷,但那里老百姓很淳朴,他们会给你煮红薯、蒸芋头,会邀你和他们一起喝酒,一起唱山歌。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我是湘西人,曾在凤凰生活过几年,没有想到朱老师原来与凤凰竟然有着这么一段美好情缘。朱老师因凤凰而创作的《春花集锦》,绘画了几个苗家女子在蜡染布上挑选绣花稿的场景,绢画复古,静远空灵,虽是大学时代的创作,但也可以说是朱老师的成名作,1979年获得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银质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时隔二十年后画二稿,又被日本近代美术馆收藏,以致后来朱老师又画了第三稿。
生活在湘西,我对《春花集锦》又熟悉又陌生。朱老师创作时,我尚还是画中女子背上的几个月小孩那般大,她们穿的绣花衣、绣花围裙,头上戴的苗帕,地上铺的蜡染布,还有银饰、背篓等,从小耳听目染,现在的集市也能常常见到。我说陌生,是因为湘西奇山异水,朱老师不是不知道那神秘里的灵异。但他不去写神秘山水,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韵律的心灵,以流盼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又别于湘西地方画家绘画苗家女子的大红大绿,所描绘出来的具有历史与现代结合的诗意。凝眸之,眷恋之,久久流连,竟然让我想到张萱、周昉笔下的仕女。
朱老师的绘画属于大唐气度和大唐诗意。他当年去凤凰写生之前,在师大美院唯一一本《美术研究》上看到大幅彩印的《捣练图》,这幅唐画不仅直接影响了《春花集锦》,而且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他曾坦言《捣练图》的艺术含量非常丰满,有一种自信自在典雅清朗的大唐气度,是中国美术史上他特看重的一件作品,对他的诗意精神、色彩影响很大。
我近年嗜读古画,曾为了一睹《簪花仕女图》千山万水去了辽宁省博物馆,似乎能明白朱老师对《捣练图》的情结与推崇。“一切艺术家所写者莫非自传。”那是如同信仰,一辈画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朱老师近年创作敦煌系列作品,我虽未得晤见,但懂得从苗家女子到敦煌飞天,是诠释了艺术的境界即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深,像是一和平的梦中,给予观者的感受是一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的领悟。
走出朱老师工作室,我也就离开了后湖。频频回望时,我想起普罗亭诺斯的一句话:“你若想观照神与美,先要你自己似神而美。”
来源:团结报
作者:九 妹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