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超市,看见满满一架子的霉豆腐,天南地北,各种口味齐聚,但我脑中想起的是湘西的霉豆腐,红方、茶汤,不由得大咽口水。小时候不会吃霉豆腐,长大七年的异地求学,霉豆腐成了我走南闯北的必备之物。不管是在外的清粥、白面,还是在家的锅巴、糍粑,与霉豆腐都是绝配。
于我而言,霉豆腐可治疗胃口不佳,可缓思乡之苦。曾经,爷爷说,做霉豆腐关键的是柴火豆腐、发酵温度、茶汤。
临年冬歇,天气寒冷,豆腐在发酵过程中不易腐败变质。黄豆经过泡发、磨浆、去渣、煮沸、点卤、凝结、压干,最终变成豆腐。制作霉豆腐需豆腐稍硬,易成型。豆腐切成小方块,风干水分,在底部透气的木桶中,铺上一层稻草,码一层豆腐,再铺上一层,再码一层豆腐。如天气寒冷,可以放在地窖里或是火塘边,维持一定的温度,太冷发不出,制作的霉豆腐质硬,口感不够细腻,太热会变质腐败,长出黑毛或者绿毛,只能舍弃。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够长出白色的毛,才能在时间的陪伴下成就一份美味。半个月后,揭开覆盖的稻草,豆腐长出一层白毛。这层白毛是霉菌,是成就美味的关键,细细看去,还能找到霉菌上的孢子。吹一口气,就可以看到孢子随风落入豆腐中。
湘西传统农家霉豆腐腌制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是一样的:食盐、辣椒末、花椒混合均匀,豆腐沾满辣椒,放入备好的坛中,加入生姜,密封静置数日。数日后,取火棘树皮,熬一锅浓浓的茶汤,置凉,倒进霉豆腐的坛子中,封口。浸泡十日,即可食用。
南北方,霉豆腐从称呼到口感各有不同。北方称酱豆腐,广东称腐乳,西南则称霉豆腐;按颜色有红、白、青之分;口味有五香、香辣、麻辣之别;形态上有干制,汤泡,还有菜叶包裹的;用来泡霉豆腐的,又有开水、茶汤、香油、白酒等多种。我最爱的还是奶奶做的那一坛火棘茶汤浸泡的霉豆腐,虽然其无法像香油浸泡的那样长期保存,但是口感香而不腻,吃上一小口,香辣而醇厚的味道从舌尖浸润开来,整个人都沉醉在霉豆腐的香味里。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动物蛋白质是稀缺的,富含植物蛋白的豆腐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豆腐经过发酵,蛋白质分解为人类味觉喜欢的各种氨基酸,这就是霉豆腐的美味核心。富含氨基酸的霉豆腐不仅可以佐餐,更是调味佳品,它能够与其他食材一起滋生出更为鲜美、独特的味道。红烧菜中,加入捣烂的霉豆腐炖煮,味道更为浓郁;粉蒸肉中,加入一块霉豆腐腌制,可以去腥提鲜。
有人说,中国人善用美食拉近他乡和家乡的距离。虽然霉豆腐口味多样,一坛凝聚了家人的情感,浓缩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的霉豆腐,能够拉近游子与家乡的距离,能够缩短现在与回忆的时间,使它也成为内心珍藏回忆的一部分。
自家的黄豆,祖传的手艺,在时间的激化下,最终形成醇厚的香味,通过味蕾,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回忆,时间越久,味道越浓郁,故事越厚重。这个世界上,有人在离开,有人新到来,记忆通过食物在传承,味道承载着过去,让故事在时间的轮回中一次又一次的还原。湘西的霉豆腐在纷繁复杂世界里讲述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故事,倾诉一段湘西的风土人情,无法描摹,无法言语,只有味觉能带你深入其中。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 华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