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涂乍寻幽

来源:团结报 作者:宋耀邦 编辑:易果 2017-09-28 17:14:58
时刻新闻
—分享—

  有些地方的景致,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深入到历史的秘境中去 ,用想象勾画一番,才能依稀领略到它的风情。保靖涂乍———中国南方长城北沿,就蕴涵着这道神奇的人文景观。当“到人民中去”———湘西作家走进南方长城北沿(涂乍)文学采风活动的小车队,从保靖县城一路颠簸着到达涂乍的时候,我们现代化的机械仿佛驶进了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冷兵器的军营世界。

  这里有古屯堡、古碉堡、古炮楼、古壕沟、古哨卡、古驿道、古营盘……笔者之所以在这些泛黄的“军用”名词前加一个形容词“古”,是因为这里早已成为陈迹,甚至变为废墟。满眼的残垣废堡,湮没在荒山野岭上、繁茂密林中。若不是在燠热的炎夏,又伴奏着悠扬的蝉歌,真让人疑心走进了一个被时代巨轮无情碾碎的世界,只是沧桑的历史云烟还在这里弥漫着,永远也不会消散。

  涂乍,位于中国南方长城的北沿,原为保靖县涂乍乡,2016年并入长潭河乡后改为涂乍村。“涂乍”是土家族语,意为“山堡”,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涂乍因此与军事紧密相关。“涂乍”地名本身就含有军事色彩的意味。据《古太坪厅志》记载: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时任辰沅兵备参政(相当于军区副司令员)蔡复一,通过“亲历边疆,度其险坦”考察后,得出“营哨散布,苗路崎岖,难于防遏窥觑”之结论,便上书朝廷“请发帑金四万有奇,筑边土墙,上至铜仁,下至保靖泛地,迤山亘水 ,凡三百余里”。 蔡复一素有“报国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之称,后升任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

  蔡复一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向明王朝上这道奏折?这是有着当时的历史大背景的。因为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 234年时间里,明朝统治者就发动30余次大规模的征剿苗疆军事行动。可见当时的苗民反抗已经成风起云涌之势。苗人的不断起义和扰乱,使得明王朝统治者坐立不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平乱之后,统治者便在苗疆大兴土木,构筑军事设施。据史料载,修建南长城的主要力量除驻军外,还征用了当地的民工。修城工钱是兵弁筑一丈给白银一钱二分;民工筑一丈给金银一钱八分。所以涂乍村至今还流传着修南方长城的歌谣:

  好男莫去修边墙,

  山高水险路不畅。

  亲戚朋友怕往来,

  肥田沃土变荒凉。

  可见当地百姓那时候还没有外出打工找银子的概念,对修建长城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只想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一个泥巴气十足的庄稼汉。

  当然也有“好男”为了养家糊口而去修长城的。只是由于他们对修边墙反感,在修边墙时“空垒空填”,将边墙做成豆腐渣工程,还挣得了军队的劳工费。这些“好男”修的边墙,“打仗一推就崩塌”,根本达不到统治者预期的目的。不仅如此,被战火推倒的长城石料,当地百姓还在战后搬回家去起房建屋呢。于是又有一首山歌这样唱:

  好男要去修边墙,

  空垒空填争银两。

  打仗一推就崩塌,

  扛岩回家建草房。

  尽管如此,1615年,大规模的南方长城修筑工程还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据相关资料介绍,这次修南方长城用工20万个,耗白银4万余两,历时8年之久。边墙多利用自然屏障,依山傍水而筑。负责该项目工程的军队负责人蔡复一在修南方长城时反复强调:修边墙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近石则以石头垒砌,远石则以泥土填心夯实。还要充分利用石壁、天堑之类天生的界限,以形成军事防线的目的。

  边墙完工后,军队开始正式投入使用。边墙的每个营哨,设游击头目、巡墙队长各一名,率哨兵轮流值勤站岗,放哨,巡逻。据《保靖志稿辑要(卷一)》记载:“涂乍汛,把总一员,兵五十名,裁二名”。有些驻军因陋就简,把军营搬进较安全的山洞之中,久而久之,当地就有了一个“屯兵洞”。

  即使有这样严格的防御措施,也阻止不了苗疆燃起的熊熊怒火。1628年(即第二次大规模修建苗疆长城后5年),苗民不堪重压愤然起义,消灭边墙驻军近8千余人,并将“土墙尽踏为平地矣”。至于驻守在涂乍的军士有没有在战场上死亡的?还没有发现相关资料记载。我们采风的队伍由于时间有限,也没有去考证当地的墓碑与民间传说。

  边墙就这样拖着它残破的躯体奄奄一息地进入清代。野史虽然有“明修长城清修庙”一说,但清朝初期还是沿袭了明朝的对苗防御政策。清高宗乾隆六十年(1795年),苗民爆发了大规模的乾嘉起义。对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清王朝接连派了福康安、和琳等诸多名将,调集7省40余万官兵合围征剿,才把它残酷镇压下去。在清王朝的重兵之下,多少无辜的生命血染边墙。

  4年后,即嘉庆四年(1799年),清大臣傅鼐向皇上奏呈《禀沿边各路修建碉卡一案》,于是,再一轮边墙修筑工程开始了。这一次的边墙修筑工程是在原基础上的修漏补缺、升级改造。增设一些如碉堡、关卡、炮台等必要的军事设施 ,并将部分土墙改建为石墙,用当地丰富的青石料垒砌,桐油石灰勾缝。虽然这时的边墙是比较完备坚硬的军事设施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是“苗疆边墙”还是在苗疆人民起义的滚滚浪潮中不堪一击、轰然倒塌。于是南方长城就这样轮回着修了毁,毁了修。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南方长城才真正退出它历史的舞台,演变成一道悲壮的历史风景。

  如今我们在南方长城北沿(涂乍)的遗址上寻觅,这里每道拱翠的山峦仿佛都是远古时期的遗物,幽遽的密林似乎都隐藏着一个个传奇,每一棵小草似乎都在述说着岁月的艰辛,每一块石头也都在见证着刀光剑影的厮杀、战火纷飞的岁月。金波灿烂的长潭河日夜不息地流淌着,仿佛在倾诉着明清两个朝代军与民、苗与汉之间一段段生动的历史传说。就是湛蓝的天空也像是那个时候保留下来的,坚守着时代遗留下来的残墙断壁,显得那么从容与优雅……

  随着旅游大开发的脚步,中国南方长城北沿正逐渐被涂乍人另眼相看。在涂乍,每寻访一处遗址,都会让人感受到厚重的沧桑岁月。当我们走进涂乍石林时,原来被人为拦腰推断的巍峨将军岩,正在被当地老百姓抢修恢复原貌。他们并不像旧时的百姓那样害怕仇视将军岩了,他们希望将军岩能以全新的英姿展示给世人,与涂乍古朴的土家山寨相互映衬,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涂乍的好男好女们,个个也都在梦想着能当上保家卫国的军人呢。

来源:团结报

作者:宋耀邦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