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歌当阳春

来源:团结报 作者:彭图湘 编辑:易果 2017-12-27 13:55:31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 追记草根民间文艺家田茂忠

  

 

  土家歌王田茂忠。

  

 

  田茂忠一生把唱歌当阳春。

  

 

  歌王出自湘西草根。

  

 

  歌王田茂忠一肚子歌,一肚子智慧,能讲上百个湘西故事。他讲的故事幽默风趣、饱含生活智慧,深受百姓喜欢。

  只读过两年私塾的田茂忠,是名副其实的草根文艺家。“我把山歌当阳春/永做黄牛拉犁索。”是他辉煌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是誉满三湘的民间歌手,湖南省第一位土家歌王,还是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之一。

  1979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后,田茂忠曾4次上北京。1979年9月,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土家山歌因他得以在京畿广交朋友;同年10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4次代表大会又为他这位土家歌手设了席位;1988年4月,他胸前“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出席证”熠熠生辉,大会表彰他不遗余力地讴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积极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

  穷苦出生

  田茂忠是保靖县人,出生在土家族聚居的白云山下马王乡。他原本是彭姓土家人的亲骨肉。这彭家夫妇身带残疾,贫病潦倒,沦乞为生。1923年11月30日,彭家又添一男婴,生计倍加艰难。在他半岁时,父母不得不将其卖给邻寨一户有女无儿的田姓人家。“一斗苞谷十吊钱/彭家小哥改姓田。”田茂忠编写了100余行的《出身歌》,吟唱自己的身世。

  田家父母务农耕春,为人善良,“待我如同亲生子/怀里抱来手上拖。”看“娃儿长得乖”,田家父母又节衣缩食,供他读私塾。两年后,养父身染重病,家境窘迫,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学干农活。正如他歌中所唱:“十岁就学掌犁耙/小娃做了大人活。”以后,他打短工,做长工,挑柴卖草,饱尝人间辛酸。

  “千般苦难无处诉/躲到旮旯唱山歌/山歌能解愁和苦/木叶吹来喜和乐/我把苦竹破细篾/编织一个歌箩箩/箩箩没装钱和米/全部装的是山歌/山歌陪我碓里舂/山歌伴我磨里磨。”就这样,田茂忠小小年纪便与山歌结缘。

  土家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浩浩历史长河中,土家民众在生存的搏斗中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土家山歌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生活条件贫乏的上世纪,山歌备受土家人钟爱,土家山乡处处有歌台,人人是歌手。“土家族以歌传情,以歌言志,以歌自乐,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形成了凡事必歌的风俗。”“无论社会的重大变革或生活中的婚丧喜庆、男女情恋、走亲访友、闲谈议事,乃至天灾人祸等,他们总是将喜怒哀乐用山歌来淋漓尽致地表达。”

  马王乡是名副其实的土家山歌之乡。田茂忠的坎坷命运中不乏机遇。田家姐姐田隆香是方圆九寨的歌娘,她的才情为田茂忠完成了一位民间艺术家的启蒙。田茂忠随隆香姐姐出入远近大村小寨的各种歌会,他天资聪明,五六岁便能随人唱和。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土家山歌成了田茂忠的至爱,他把歌师们传唱的天文地理、历史人物、风情习俗、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一一接纳,储存于心,奠定了日后荣登歌王宝座的基础。

  土家山歌不论单唱、对唱、联唱、盘唱,都有冷唱、热唱之分,都是一名优秀歌手必备的硬功。冷唱,需成竹在胸,大量传统歌谣烂熟于心,呼之即出,歌词讲究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热唱则是临场对答,随机应变的“见子打子”,歌词或明快畅达或含蓄委婉,且注重韵脚,14个半韵,不能混淆。田茂忠练就了这冷热不惧的硬功。

  与时代同拍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田茂忠情不自禁歌唱:“春雷响,一轮红日照山河/来了救星共产党/剿匪反霸除妖魔/千年铁树开了花/万载枷锁得解脱/土家翻身见天日/蜜糖融在心窝窝/春风吹得百花开/救星打开歌门锁。”他“放开喉咙把歌唱”,唱翻身喜悦,鼓民众激情,唱党的政策,斥世间丑恶。建国初期,田茂忠最先利用土家山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召集群众,宣传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五荒六月望风凉/寒天冷冻望太阳/土家指望共产党/好比伢儿望爹娘。”“太阳红红茶花香/一朵茶花一窝糖/土家人民翻了身/幸福全靠共产党。”

  土家山歌主要是四句一歌和“连巴句”。田茂忠不囿于传统,根据宣传需要服务内容,首创了说说唱唱的山歌新形式,赋予土家山歌新的生命活力,得以与时代同拍,为宣传和弘扬土家山歌、土家族文化作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进步与繁荣的里程碑上抹了一笔亮色。

  1978年前,田茂忠还是地地道道的马王公社社员,靠工分吃饭。但是,他一直是保靖县文化宣传部门炙手可热的宣传员。大家都晓得,他是时任县委书记杨国湘的座上宾。每年年初县里召开扩干会,杨书记必请了他去,告诉他大会主要精神,他心领神会,到时就能在大会场上用山歌形式,深入浅出演唱出来,取得良好效果。“学大寨赶昔阳”的年代,杨书记特意带他去参观大寨、昔阳、军山、毛田、洛塔等先进地区先进典型,田茂忠回来能用山歌绘声绘色地传达,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是党给我一支笔/教我编唱新山歌/马王山里唱出来/船儿载,车儿拖/上县城,到州府/过湘江,跨黄河/天安门前跨歌行/一步一步不停脚/写不完,唱不尽/生命不息歌不落。”

  一肚子智慧一肚子歌

  作家谢璞文章中说:“我与全国著名的土家族老歌星田茂忠交上了朋友,他是一肚子智慧一肚子歌,古老的歌谣长长短短,多得没法统计……”殊不知,田茂忠还会改老歌,作新词。

  “老鸽要叫尽它叫/风吹大树尽它摇/社会主义金光道/踩不断的铁板桥。”不难看出,这是由一首传统情歌改过来的。

  又如:“竹子筒筒好舀油/舀油倒进灯里头/油灯下面读‘毛选’/心明眼亮跟党走。”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之日,田茂忠大放歌喉献歌,《共产党打金筛》就是其一。“共产党,打金筛/土家苗汉团拢来/同甘共苦情义好/相亲相爱不分开/党对各族同样爱/一碗清水平平抬/手掌手背都是肉/不分里外和高矮/各族兄弟心相爱/好似同娘共母胎/个个都听娘的话/和睦团结乐开怀/朵朵桐花共树开/蔸蔸长麻共园栽/土家苗汉同目标/共建湘西花楼台。”

  还有:《十亿人民飞金梭》《土家阿妹上大学》《土家歌手上北京》《洞庭搬上白云坡》《西朗卡普献亲人》《春燕绕梁不分开》,等等,举不胜举。

  田茂忠编写的歌词不仅在《团结报》《湖南日报》《湘江文艺》等省、地报刊发表,还登上了《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雅之堂,共计两千多首。

  1989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25万字的《田茂忠山歌选》。时年85岁高龄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钟敬文教授欣然题写书名。这本由杨国湘主编的山歌选,精选了土家族各种形式的歌谣和田茂忠创作的精品,是湘西自治州第一部由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土家族山歌集,被誉为山歌文化的艺术之家,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节第三届作品三等奖。田茂忠发自肺腑地唱道:“天上落雨靠铺云/地下起屋靠磉墩/挑花绣朵靠巧手/山歌成书靠众人/……/人生易老天难老/人也记情天记情。”

  田茂忠的另一份贡献也弥足珍贵,但没有文字记录,只有口碑。那些依然活跃于湘鄂西各地山歌台的唱歌人会坦诚地告诉你,他们曾得益于那个“把山歌当阳春”的歌师田茂忠的指教才有今天。

  田茂忠还有一肚子民间故事,他能讲出一百多个。他常在山歌台演唱之余,讲那么几个来。那些幽默风趣充满机智和哲理的民间故事,撼动过无数颗心。他还能不动声色如数家珍道出无数的谚语、歇后语来。逢年过节作对联、编谜语,田茂忠也当仁不让。

  生命不息歌不落

  虽然成了声名远播、世人歆羡的名人 ,但田茂忠依然是那个面带微笑的田茂忠,毫不做作、朴实忠厚,讲话轻言慢语,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不过,那时,已经不是自己切了烟丝,裁出二指宽纸片,用薰得焦黄焦黄的手指自卷的“喇叭筒”,而是两角多钱一包的龙山麻杆子或永顺的“老司城”纸烟了。

  那年,有人来采风,他真心诚意陪了几天。不久“采风”人出了书,内容全是他唱的山歌。书头翻到书尾,怎么也找不出“田茂忠”三个字。乡党仗义欲去“讨个说法”,他却连连劝阻,算了算了,那书上注明土家歌就是了。瞧他那无所谓的模样哟!

  他如此宽宏大量,远不止这一次。1958年土家族神话长诗在湖南省文学刊物《新苗》上发表,该县文化馆某同志气愤地说,这长诗的内容是从田茂忠那里搜集来的情歌对唱,有的还有情节,为什么口述人没有署田茂忠呢?田茂忠保持沉默。有人特意去找《新苗》编辑部反映情况后,湖南人民出版社第二次出版的《锦鸡》,口述人才加上了田茂忠的名字。

  田茂忠自1965年起担任马王公社文化站辅导员,直到1979年才被该县文化局招为集体工,有了一份固定的工资。但是,他的马王公社山歌台一直热火,他也一直没有离开岗位。1984年,田茂忠退休了,他有进县城安度晚年的机会,但却执意留在马王那给他生命、给他智慧的山旮旯里继续“山歌当阳春”的岁月,全然不顾一批批虔诚的谒见者进山寻访,磨破了脚板。

  2008年元月,生命不息歌不落的土家歌王田茂忠,唱完了他人生之歌的最后一个节拍,以85岁的年龄坦然谢幕,留给湘西州民间文艺界一块不朽的丰碑……

来源:团结报

作者:彭图湘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