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酉水崖墓:土家人的历史记忆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黎代华 编辑:易果 2018-05-09 09:11:50
时刻新闻
—分享—

  酉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同黄河、长江同现于《水经注》。

  酉水是一条文化的河流,石器文化、里耶秦简、摩崖造像、毛古斯等孕育其间……共同吟唱亘古颂歌。

  酉水是一条神秘的河流,梯玛秘术、巫傩神道、高岩崖墓等文明密码让酉水神秘诡异。

  神仙居

  沈从文先生在《湘西散记》中写道:“沿辰河上行,停船的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地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地搁在大梁上。”

  清朝末年,鄂省宣恩长潭乡洗马坪一位张姓财主过世,其子按阴阳先生提示,将其父棺材“枷棺悬索”置于沙道药铺的月亮岩上的崖穴中。这是酉水河上第一座崖墓。

  “纳吉滩,螺蛳滩,难过卯洞那一关。要得卯洞船洞开,要等佛潭铁船来”的传唱让卯洞在惊险中获得了神性的浪漫。卯洞是个洞,酉水从洞中穿过,其左3公里的皮渡河在潺潺流动。而洞顶的仙人洞,内藏先人遗骨。从中出土的船形棺、土家织锦等文物,涉及晋、隋、唐、宋、元8个朝代,跨度一千一百多年。

  在三门滩左侧高峻的高崖上有三个方形的崖墓,它们是酉水最高险的崖墓。民国初年,酉阳后溪几个不怕死的人从洞内棺中拿走了一枚古钱和短剑。石堤电站没修前,三门滩是个险滩,有“牛蹄搬上阎王殿,神仙难过三门滩”之说。如今,高峡现平湖,再也领略不到那般景致了。

  “酉水东去,石堤远航”,酉水、梅江的甘甜护佑了石堤的神韵。千年古镇深邃的历史画卷似乎定格在古老的岩梯步、高高的卷洞门与九溪十八洞起义的碑刻上。站在古码头的岩梯上,在酉水的吟唱中,隔河凭吊唐代崖墓和凝思“化险为夷”石刻,涌起的万缕思绪融入“箱子崖,真稀奇,岩梁挡江马湿蹄(石堤)”的传唱里。从西向东再折而向北的酉水,由东向西北的梅江,崖墓渐次凿在崖壁上。据秀山县文物部门介绍,在这两条河的崖壁上,这样的崖墓有40多座。

  沐浴在里耶2000年前秦楚金戈铁马的回声、八面山南方草原的气势和古镇明清的神韵中,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史记·苏秦列传》云:“蜀地之甲,乘船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两千二百年前,十万秦军由涪陵而乌江,由乌江而酉阳,由川湘盐道而酉水,夺占迁陵古城,而沅江,下云梦进攻楚国线路图清晰可现。畅游在楚的灭亡通道上,对话一段历史,感受文明的变迁,领悟社会的进程,是不一般的精神旅程,获得的文化感悟是一种责任的回归。从里耶逐波而下,在酉水新寨段的悬崖绝壁上的“仙人洞”夺目而入。2004年2月20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由于里耶新寨村民的发现,把里耶拉向一个新的历史时空。那天,在酉水崖壁仙人洞中发现了一具人体残骸。21日,考古人员完成了一次石破天惊的考古发掘:一具基本完整,残头部钙化,下腭硕大,牙齿粗长,手指、足趾修长的人体残骸面世。根据残骸拼接出的人体残高约1.85米。经考古推测残骸应为里耶猿人的遗骨。比耳“仙人洞”是里耶对接历史的又一个实证:书于洞壁上的“仙人洞”三个白色大字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辉,黝黑的“洞”影在颤动波光里迷幻深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里耶能完整地体验一回这种醉了的洒脱,让前世今生一道融入这无我的智水仁山中。

  在八部大神庙的佑护下,潺潺酉水与四方城拥抱。56座崖墓在保靖的峭壁悬崖间与“天开文运”一道诠释着土家族这个不老民族的文化内蕴。“仙人木,在县东北6里乳香崖河岸,绝壁上洞口横有木箱一个,名曰仙人木,至今舟中望之,宛然犹存”(《保靖县志》)。县城龙马咀至四方城之间的地母庙、乳香岩、盔甲滩、涸洞,钟灵山麓的泗溪口、铁城墙的酉水岩壁上,有22座这样的崖墓。2011年1月,依子卡崖墓群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酉水在保靖划了一道弧,留下深深的痕迹后一头扑进土司集权中心——永顺,会溪坪、老司城共同见证了800年溪州的辉煌。在彭公爵主麾下的柏杨乡箱子洞有着别样的风采。在这个由天然洞穴加工而成的崖墓中,出土了棺板、人骨、棺钉、铜、银、宋“天圣元宝”、“崇宁重宝”等文物。

  濮人冢

  濮人,即“卜人”,有“百濮”之称,先秦时期的南方民族,为土家族族源之一,早期生活在巴楚及中国西南地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后同楚人融合,并与楚人、南蛮、西戎等民族共同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

  “岩有千年骨,梯悬万仞船;夜间仙乐动,缥缈五云边”,明代诗人朱维京在《游仙岩》中的诗意表达让濮人的崖墓有了神性。

  崖葬又叫崖墓葬,有悬棺葬和崖穴葬两种形式,最初见于《后汉书·冯衍传》:“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

  悬棺葬,凿孔钉楔,棺置楔上。其法二:横悬,崖上凿孔钉以木桩,棺横其上;直悬,棺头置于崖穴,尾架于木桩。悬棺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

  崖穴葬就是将棺葬入人凿石墓或天然岩洞、岩罅之中。酉水崖墓属于崖穴葬,将棺置于开凿的崖墓,置于天然崖洞,置于天然崖穴,即凿崖为墓和以天然洞穴为墓。墓室一般在酉水及支流几米至几十米高的面山背水的高崖上,墓室口宽2.5米左右。

  酉水崖墓跨商周、汉、唐、明、清所有朝代,最早见于《水经注》:“既覆灭,百濮亦为淹灭不彰,辗转流亡,或融合于楚,或与他族混居,流入湘西酉、沅、五溪之部,仅能保持岩棺墓葬。”可见,酉水崖墓是濮人带来的墓葬形式。

  酉水崖壁多为石灰岩、青石岩,少为红砂岩,石质坚硬,凿岩艰难,耗资巨大。葬于天然洞穴,悬索而下的巨额开支也非平常人家所能承受。因此,崖葬不是酉水流域的普遍葬法,仅为统治者,即冲(王)、酋长峒主、舍巴头人的葬式。

  目前,崖葬的方式有水位下降说、土丘堆拆说、抓攀树木说、栈道置放说、滑轮绞车法、木具吊装法说等。而酉水崖墓葬法有别,为“悬索下柩”和“或枷崖屋”。“死者诸子照水内,一人背尸,以箭射地,箭落处定穴。穴中藉以木,贫则已。富者不问岁月,酿酒屠牛,呼团洞发骨而出,易以小函。或枷崖屋,或挂大木,风霜剥落,皆置不问,名葬堂”(《溪蛮丛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宴饮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祀祭,初遭丧,三年不食盐”(《朝野金剑》)。

  “悬索下柩”和“或枷崖屋”的记载揭示了酉水崖墓的行葬方法与清末月亮岩崖墓的安葬方式同出一辙:即“悬索下柩”。酉水崖墓“枷”棺后“悬索下柩”是千真万确的事。通观酉水崖墓,皆葬于面水背山的崖壁,不乏高峻险耸,但皆可“枷”棺“悬索”为之。君不见土家民间丧葬,八抬“枷”棺在一根葬索的牵引下,陡坡竖坎皆跃踏而过。

  “枷”棺“悬索”就是用索、竹、木等把棺枷捆结实,后据河崖实情,或置棺于顶,或置底,或置河面支撑物(木排等),系捆“枷”棺,牵棺至墓穴的安葬方法。可以看出“枷”棺“悬索”有“枷”棺悬索而下和“枷”棺悬索而上两种方式,其程序为:先寻崖索而凿墓;次寻“悬索”支点即着力点,崖顶、墓室及墓室周边,楔木而待;三“枷”棺;四搬运“枷”棺;五遣人至卯点;最后“悬索下柩”于墓室。

  魂灵颂

  据神话传说,湘西人能从仙人洞借到粮食等东西。后来,借东西的人借米还糠后就借不到东西了。要从水寨的仙人洞借东西要打借条,借前把借条贴在仙人洞下的岩壁上。借条只能用土文写不能用汉文写,否则不灵验。水寨渡口船老板说,18年前他曾经看到85岁的老屠夫邓广武写的土文,可惜屠夫在2006年去世了。要从三门滩仙人洞借东西,要在无人的晚上借。头天晚上,借东西的人要在仙人洞下叩头祭祀仙人,告诉所借之物,之后把箩筐放在洞下。第二天清晨就能如愿。不过,借的人必须是穷人、守信重诺的人。

  酉水崖墓因仙人洞的称呼而附上了神道色彩,披上了“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的神秘外衣,成了土家人心中的“神仙洞府”。实则,仙人洞的传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石崇拜、水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初崇拜融为一穴。

  在“死重于生”“弥高以为至孝”理念的导引下,将先人骨骸葬于滨水崖洞不但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回归:史前洞穴居,而且土家人的神道孝亲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地”,土家人相信,肉体去了,灵魂不灭,精气神永在,并可护佑后人。在土家人无所不在的祭祀中,“祈祷先人泽佑后人”是终极目的。在“尸骸毁则灵魂灭”“升天为仙,入地成鬼”观念的支配下,土家先人围绕祖先遗骸做起了文章,认为尸骸是灵魂的寄居之所。而“滨水而葬,墓于高崖”是成就这一观念的最好选择。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酉水崖墓。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黎代华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