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酱油熟了

来源:团结报 作者:方君才 编辑:易果 2018-06-04 08:56:36
时刻新闻
—分享—

  阳光,山林,古泉,湖泊,是保靖最常见的自然景观。每当苏家坪鸡叫三遍的时候,晨光开始照射在酉水河上,薄雾就慢慢散开了。

  杨发兴今年已经84岁了,他照例在早上7点钟开始起床,步行到徒弟宋陆军的酱园去看一看。这时候,大豆早已入缸,酱坯经过日晒夜露,老远都嗅得到香味。

  阎王刺开花的时候,保靖大大小小的酱园就开始煮豆制酱,制酱人辛辛苦苦奔赴到各个乡场收购的本地大豆派上了用场,他们用簸箕筛选出饱满圆润的豆粒,这样的大豆出油率最高。

  杨发兴家住苏家坪,苏家坪地处保靖县断龙山脚下,由于远离尘嚣,这儿处处草木花深、鸟鸣啾啾。一线山泉从悬崖绝壁飞泻而下,在黑冲湾峡谷汇流成泊,据传这儿曾是仙女沐浴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仙泉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仙泉汩汩而流,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保靖人的一处隐世秘境。由于此地远离尘嚣,给了传统酱油制作所需的夜露、雾罩等自然条件,这也成为宋陆军在仙泉湖畔建酱油厂的缘由。

  制作保靖酱油通常取断龙山麓(水坝源、西门口、董家冲、茅庵)古井的泉水洗豆浸泡,这是保靖酱油不可复制的秘密所在。

  最早,保靖国营酱油厂也是取用这口泉水洗料、浸泡和提油。实际上,保靖酱油制作工艺流程也不是太复杂,经过蒸煮、摊坯、盖顶、霉房发酵、晒坯等工序后,大豆开始装缸,用海盐封口。盐是酱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只有足够的盐才能保持酱坯日晒夜露不会腐烂变质。

  只有断龙山麓的泉水和本地大豆才是制作保靖酱油的保证,其独有的生产工艺、原料配方和自然水土形成了保靖酱油独有的风味,因而唤醒湘西数代人酱油泡饭的乡愁。

  保靖酱油最初是在手工作坊完成,历史直溯清末。彼时,声名鹊起的有谦太益、馥馨、玉成、罗孝记、罗勋记、刘尊三、王洪顺、余鉴梅、黄庆春、陈振记、周学泮等十多家酱园,生意好得出奇,产品远销湘、鄂、渝、黔四省边区。1958年,保靖酱油斩获湖南省酱油“巨龙牌”金奖。然而,受到合成酱油及各种因素的冲击,保靖国营酱油厂在上个世纪匆匆完成了它的使命,保靖本地人也有些年没有闻到保靖酱油的味道了。

  40多年前,杨师傅就到保靖酱油厂做小工,因为勤劳肯干,师父大为赏识,很快掌握了原汁酱油纯手工制作技艺。杨发兴是保靖县国营酱油厂最后一个掌握传统技艺的工匠,光阴匆匆,往日的同事大多不在人世。他身体尚算硬朗,只是耳朵有点背,沧桑的脸上依然保持着大工匠的刚毅和自尊!

  老人带有好几个徒弟,手艺都不错。为了将师父的手艺传承下去,宋陆军将仙泉湖打造成了休闲农庄,四周栽满花果桃木,还在湖泊养野鱼,在围园喂孔雀,她将仙泉农庄打造成了保靖的世外桃源。农庄略有盈余,宋陆军都用来补贴保靖酱油这个老品牌。

  站在一口大缸前,杨发兴不厌其烦地给徒弟宋陆军讲解选豆、净豆、煮豆、发酵和配比面粉的知识。手工制作过程复杂,最难煎熬的是发酵的日日夜夜,室内温度必须控制在28至35度以下,温度的控制很关键,高了烧坏豆子,低了达不到发酵作用。宋陆军通常三天三夜都不曾合眼,一眼不眨地望着温度计。

  晒坯过程还得坚持三到五年,三年取的通常是普通酱油,五年后取的才是原汁酱油。作为保靖酱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陆军相当不容易,每天围着这三百多坛的发酵缸打转,而且前期所有的投入看不见一分钱回报。

  “要想酱油香,手脚要快当。要想酱油熟,天天守到屋!”杨发兴对宋陆军说,如果四肢不勤,没有耐心,这门手艺是没办法学到手的。老人对弟子们要求严厉,见大太阳下的酱坛没敞开盖子,劈头盖脸就给她训了一通。严师出高徒,徒弟们都知道,学习这门传统技艺,打不得半点马虎眼。

  制作保靖酱油最后一道工序是取油,酱坯到了发酵期,酱油熟透了,酱缸终于到开坛的日子!工匠们再也坐不住,娴熟地将篾篓插入发酵缸,老红色的液体从蔑缝渗入篓内,然后用提子舀油,一线线酱油淌入容器,这是匠人们最快乐的时光。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保靖制造,也一直激励着这个美丽的小城。

来源:团结报

作者:方君才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