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孤岛”上的守望者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亚君 编辑:易果 2018-06-11 08:46:16
时刻新闻
—分享—

副标题:—— 记保靖县扎根农村优秀人才、涂乍小学校长龙进国

  长潭河南岸的涂乍,8000多村民出行,全靠一艘老式渡船“背着过河”。人们把这个渡口边的所在称为“孤岛”。

  就在这个湘西最为偏远、交通不发达的地方,有一个四十出头的土家汉子,为了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面貌,20多年如一日,静静地坚守“孤岛”,瞭望着“孤岛”上的希望。他就是保靖县扎根农村优秀人才、涂乍小学校长龙进国。

  带着父辈“哄孩子”的希望上路

  跳出农门的龙进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命运和家乡教育紧紧地捆在一起

  “娃崽,屋里就这个条件,你考个老师,转来教书,上劲得狠……”24年前的春天,种田土的父亲语重心长地给龙进国上了“生动的一课”。

  就这样,苦难里长大的龙进国带着父辈的希望,跨进了师范的大门。

  两三百人的涂乍小学,尽管是山里最大的学堂,但条件、规模和质量到县里都上不了“光荣榜”。要排上号的,是这里落后的交通、掉队的教学质量和简陋的教学条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的老师“留不住”,外面的老师“进不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师像走马灯一样,走了一茬又一茬。

  正因为这样,“孤岛”上的教育一直“提不起神”来。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土生土长的涂乍人,我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1997年,中师毕业的龙进国想法就这么简单——他回到了家乡。

  对龙进国来说,教学的艰辛和生活的艰困,他都能忍受。但涂乍极度不便的交通令他烦恼。县城通往涂乍的唯一一条乡村公路被长潭河生生阻挡。千百年来,仅靠一艘老式人力渡船拽着通行,人们出门进山都要靠船“背过河”。百把米宽的长潭河,过一趟渡要个把钟头。

  过渡时常不顺。除了山洪暴发、河水陡长外,要是遇上干冬,第二年的春雨迟迟不下,涂乍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就要中断。河底几丈深甚至十几丈深的淤泥,让船搁浅。龙进国时常要去县里开教育会、领教材、办事情,遇到枯水期这样糟糕的日子,每次就要跑“后山”:走尧洞,穿米溪,从阳朝方向,赶往县城。2010年干冬,有一次,局里半夜突然电话通知,第二天早上七点要召开紧急会议。为了不迟到,龙进国接到命令赶忙上路,寒夜里深一脚、浅一脚,折腾了5个多钟头,一宿没睡,才赶到会场,途中还差点栽下了悬崖……

  像这样惊险的事情,龙进国一年半载总要碰上两三回。很多时候,他曾想打“退堂鼓”,但每次走进学堂,看到背着书包、穿着破烂的孩子,内心又会瞬间沸腾起来,一种“不能离开”的感觉,让他的信念再也没动摇过。

  10年前,曾经有领导要他进城工作,他拒绝了;前两年,局里准备把他异地重用,他回绝了。奔着山里孩子来的他,只想稳稳地“蹲”在涂乍这座“孤岛”上,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家乡教育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背着孩子“走出山”的梦想出发

  勤耙苦做的龙进国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山里孩子像翱翔的雄鹰飞出大山

  高高的涂乍山,挡住了孩子们的视线。

  “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像蓝天上翱翔的雄鹰一样飞出大山”是龙进国最大的希望。

  山里孩子基础差,于是,龙进国从“心”出发:要他们从小树立“走出大山”的理想,靠山里人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强展翅飞翔。

  初上讲台,课上不下去,龙进国很是难堪。于是,他放慢教学脚步,分解教学内容,把知识拆开来讲。教学上的“耐心”令学生慢慢有了进步。20多年来,他所带班级教学成绩在学区遥遥领先,曾多次荣获“全县教学质量检测先进个人”。

  当上校长后,他又用自己的教学经历,言传身教,教学质量持续上升,接连捧回了好几块 “县级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的牌子。

  很多学生家长一开年就打工去了,“亲情余额”严重不足,“不在服务区”的孩子个个处在“管理盲区”。为改变这种“失联状态”,龙进国推行了“三个制度”:一是伙伴制度。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按村寨“组团”,用“大手牵小手”的办法,实行周末放学、周一上学路途“抱团”管理;二是家访制度。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期开学和期末都要全员出动,逐户下到学生家里,看学生“在家表现”,及时扭转孩子成长中的“不良势头”;三是辅导制度。要求全校教师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当天知识当天过关”的要求,采取“课内辅导+课外辅导”的方式,打牢后进生的基础。

  孩子是山里的希望。很多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学习劲头很足,又有天赋,但屋里拿不出钱,“后勤保障”跟不上来。为了减少这群孩子的读书烦恼,龙进国自掏腰包,以个人名义启动了“未来之星”希望工程,对彭芳、龙星、龙碧兰等8个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实施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助学”。每期,他都要按时给他们每人发放600元希望工程助学款。现在,这项爱心助学工程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涂乍孩子读书的热情。

  还有,父亲身患胃癌、没钱读书的四年级学生向芳,过早地走到了失学的边缘。为不让她辍学,龙进国自掏腰包,为其提供了上门看望、慰问、劝学、助学“一条龙”服务。

  留守儿童是龙进国“特别的牵挂”。这些到学堂读书的孩子,大的十一二岁,小的才五六岁,父母不在身边,龙进国把他们记在心里,捧在手上。开餐时间,他会守到食堂门口,清点就餐学生;学生病了,他会背去医院看病就医。遇上乡医院看不了,他会把孩子送往县城。左腿骨折的六年级学生龙文丽、严重感冒的幼儿园学生龙进涛等,都得到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

  在学堂,龙进国花了不少的心思。而在家里,他让妻子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连农忙时节,都见不到他的影子。很多时候,因为人手少,忙不过来,地里的庄稼,要么种不下去,要么收不回来。起早贪黑的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雪天一身冰”,像上紧的发条,奔忙在自己的“责任田”里。

  奔着学堂“撵上去”的目标追赶

  苦苦支撑的龙进国只想摘掉涂乍教育落后的帽子

  “不在校长位置上睡大觉,一定要摘掉学堂落后的帽子……” 2010年7月,龙进国的“上任演说”赢得在场人的热烈掌声。

  涂乍小学虽然是百年老校,但许多年过去了,仍是一张破烂不堪的“老面孔”: 烂泥的操场,破旧的砖房,更为揪心的是学生无宿舍,睡的还是二十年前的大教室、大床板……

  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迫在眉睫。

  为此,他写报告,做方案,搞汇报,跑项目。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项目像吐葡萄样“吐”了出来:价值168万元的学生宿舍,拔地而起;20多万的幼儿园园舍,全面新建;30万元的运动场地,铺展开来;还新添了电脑室、实验室、班班通、多媒体教室等设备……

  自力更生搞建设是龙进国推进学校建设的“经典插曲”。

  针对学校荒地闲置的实际,龙进国大胆开动脑筋,全面启动“花香满园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每一寸空闲土地,亲手设计花坛图纸,搭建育苗大棚,培育精品花苗,把整个花园划分给三、四、五、六四个年级,把400个花盆贴上学生实名标签,推行到户管理。建园初期,他还带领师生用握笔的手、背书包的肩,到几公里远的农户家里,拉牛粪、挑大粪,为苗圃打底铺肥。

  管理花苗最难的季节是暑假。师生们都离校了,花园浇水、施肥、锄草、打虫等“一摊子”事,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龙进国悉心照顾,从不打“马虎眼”,花香满园的建设愿景得以实现。这在全县都是首屈一指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作为“生产队长”,龙进国当好了 “家长”这个角色。

  因涂乍偏远,无法找到精通水电维修的技术人员。龙进国凭着自己中师在校练就的一身真本事,二十多年来,长期担任学校水电义务维修工。他随叫随到,次次以“活雷锋”的身份出场维修水管、电路,未收分文报酬,从不叫半句苦累。

  在涂乍,还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学期开始,龙进国都要自掏腰包,亲自下厨,办两桌好菜,与全校老师共进晚餐。晚宴上,他把新学期的打算、工作的要求、鼓励的话语,和盘托出,推心置腹地和大家交流。期末结束,他也会自己拿钱,与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聚会,不仅交流工作学习,还要谈生活和情感。开学的“鼓劲餐”和期末的“庆功酒”,不知不觉间把全校师生的心拉近了。

  众人划桨开大船。

  涂乍教育需要有精气神的老师。这些年,因为地方的偏僻,外面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涂乍来。面对这些带着想法而来的老师,龙进国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主动拿出了诚意这个“见面礼”,微笑着把他们拉进学校大家庭。

  彭远科师范毕业后,县里把他作为“新鲜血液”补充到涂乍。这个不想“过河教书”的年轻人,精神状态一下子差到了极点。龙进国一眼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上门,“揪”住他,不放手。几番春风化雨,几次现身说法,逐渐打开了他的“心结”。如今,挑起了学校副校长重担的他,工作虎虎生风。另外,还有邓绍兴、曾涛……

  在乡里,老师们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非常少,打开眼界的机会也不多,龙进国推出了外出考察同分享制度。只要有外出考察的机会,学校出去的人都要带上摄像机,全程拍下考察现场,把“考察的收获”带回来,开阔大家的眼界。

  在龙进国的苦苦支撑下,涂乍教育大步向前,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了,师生状态精神抖擞了,教学质量步步高升了……”

  没有金杯银杯,但有老百姓的口碑;没有金奖银奖,但有老百姓的夸奖。龙进国点燃了涂乍“孤岛”上的希望,老百姓一个劲地给他“点赞”。他的业绩,已写进了人们心里;他的故事,已写满了长潭河岸……

来源:团结报

作者:田亚君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