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的梁山兄弟

来源:红网保靖县分站 作者:龙伟 编辑:易果 2019-07-30 17:35:26
—分享—

副标题:——保靖县人大常委会扶贫工作纪实

  此地不是水浒山,富足生活书中编,同样也是梁山名,好似隔了九重天。

  没有大秤分金银,却是吃穿也困难,哪个好汉来扶贫,除非你能赛神仙。

  人大敢尝百般苦,为民脱贫排万难,党的恩情永不忘,定把旧日换新天。

  ——题记

  红网保靖县分站7月31日讯(通讯员 龙伟)“感谢党恩,脱贫致富奔小康;兄弟连心,帮扶之恩永不忘”,2019年7月1日,对于保靖县清水坪镇梁山村群众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天既是梁山村群众庆祝党的98岁生日的大喜日子,也是庆祝梁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的大喜之日,群众兴高采烈,为县人大驻村工作队献上了这副对联。握着这副沉甸甸的对联,荣誉背后,是梁山群众对县人大精准扶贫工作的高度肯定;荣誉背后,凝结着县人大这个集体中每一位扶贫人的汗水和付出。

  初入梁山

  2014年,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县委安排,进驻清水坪镇梁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梁山村是湘西地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由四个老村合并而成,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资金资源短缺,发展十分缓慢,贫困程度很深。多年来,村民们过的是养猪卖钱、养牛耕田的日子,人均收入不到两千元。由于贫困,村里女子多半外嫁,很多男子娶不上媳妇。梁山村人也经常被外面人嘲笑“说话都是臭红苕包谷味。”初来乍到,县人大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倍感压力,深知肩上使命和责任的分量。

  穷在深山有远亲

  为了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群众认同感和满意度,县人大帮扶干部坚持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走访、开展一次深入群众的帮扶工作。为了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帮扶干部硬是用双脚走遍了梁山的沟沟壑壑。

  “一赞人大常委会,千辛万苦不怕累;二赞人大工作队,服务为民心操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山歌,唱歌的正是村民龙菊芝老人。老人今年72岁,是村里的低保户,五年前儿子何必德丢下老人,外出多年未回尽孝,老人无依无靠,三病两痛也无人照顾,帮扶干部张明权主动把老人作为自己的联系户,经常送去米油、食物探望老人,陪她聊天,让她再次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今年初贫困户张云菊家不慎失火,家具及房屋烧的精光,得知消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念生冒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救灾工作,在询问张云菊后续生活保障后,现场给张云菊发放了棉被等救灾物资,并给了她5000元钱作为临时救助,鼓励她不要气馁,日子一定会再次好起来。如今的张云菊,已经易地搬迁住进了村内集中安置小区,“当时亲戚都不肯借钱帮忙,罗主任比亲人还亲”提起这件事,张云菊一家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他们不是亲戚却胜似亲戚,有些问题老百姓只是随口一提,不料县人大干部就记在了心上,悄悄地帮忙解决了。有时候大家觉得过意不去,请他们来家里吃个饭,他们又是带米又是带油带菜的,大包小包往家里提”说起县人大帮扶干部,贫困户田洪武无数次竖起大拇指。

  日积月累几年下来,每个帮扶干部手中都积攒了厚厚一本记载了“亲戚”家庭生活情况的笔记,里面有每次更换的电话号码、务工地点、务工厂址、学生学校年级、家庭收入、帮扶措施成效等点点滴滴。走动的次数多了,连村里的狗也不吠了,帮扶干部俨然成了梁山群众的自家亲戚。

  “你是我兄弟!”

  “林哥,我们看你来了”走进贫困户何秀林家的院子,正在喂鸡的何秀林跑了出来。比起两年前何秀林的家徒四壁,现在的何秀林不但种上了20亩水稻、养上稻花鱼,还饲养了近百只鸡鸭和五头肥猪。何秀林2017年纳入的贫困户,刚开始他性格排外,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常质疑扶贫干部“你又不是我兄弟,怎么会好心帮助我”。日子久了,看到别的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他终于不好意思地开了口,“能不能帮我扶持一下,我想搞点农业生产”。为了激发他的积极性,帮扶干部龙伟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垫资为其购买了一台耕地机,并为他申请到了3万元危房改造资金改造他破旧的房屋,这份诚意焐热了顽石,他终于敞开心扉感:“你是我兄弟!你们放心,我现在虽然穷,但是我有一双手,一定会用双手刨出一个好光景”。

  二组贫困户徐九英患有糖尿病,孙子又患有自闭症,整个家庭靠着儿子吴天葵早出晚归打零工艰难的维持着,生活十分困难。帮扶干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明海走访了解到吴天葵曾经在外帮人养猪,有养猪的技术和意愿,为了帮其早日脱贫,李明海自掏腰包借了两万元钱帮其购置猪仔进行饲养,现在该户已经发展成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800余头,经济效益高达30万元。

  “我的命是党救的!”

  杨冬菊老人是帮扶干部彭志霞帮扶的4户贫困户中的年纪最大的一位,也是彭志霞最为牵挂的一位。杨冬菊早年丧偶,患有多种慢性病,每年看病住院的开支压力不小。因为家庭困难,老人一度想放弃治疗,彭志霞了解情况后,上门打消了老人的顾虑,“现在国家政策好,县内住院报销比例可以达到85%,您老人家不要有思想包袱”,之后,彭志霞悄悄帮助老人申请到了低保,同时又帮助其申请到了危房改造指标,点燃了老人重新活下去的希望,现在老人逢人就说“党的政策好啊,我的命就是共产党人救的。”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爸,我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了”听到儿子在电话那头报告成绩时,贫困户龙星亮这位七尺硬汉禁不住潸然泪下。因为家里穷,看别人打工能挣钱,儿子龙俊一度要辍学外出务工。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帮扶“亲戚”驻村工作队长何昌金与工作队员一起驱车20余公里,来到秀山县石堤镇楠红村龙星亮家,“孩子还小,现在打工只能做苦力,要是多学习知识技术,成了技术工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更好的孝敬老人”,一席话终于说服了龙俊,同意继续返校学习。随后,何昌金为龙星亮家制定了具体的教育帮扶措施,通过每年的教育帮扶资金帮助其继续完成了学业。

  “我们有了新房”

  “活了90多岁,终于赶上了好日子。党和政府帮助我们修了新房,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呢!”走访92岁高龄五保老人张承荣、吉腊香夫妇时,问及还有什么需求,对县人大扶贫工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们如是说到。三年前走进两老人家里,他们家的木房子房顶漏雨、四壁漏风,摇欲坠,罗念生主任走访遍全村危房户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申请了4万元危房改造资金,为二老重建了新家。如今二老住进了遮风挡雨的新砖房,他们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只是默默的在大门上贴了“永感党恩”四个大字,来表达他们对共产党的感激、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肯定。

  群众的事就是家事

  “通水了,通水了,终于可以喝上干净的自来水了!”二组群众互相传递着这个好消息。看到水龙头里流出干净清洁的自来水,村民们激动的鼓起了掌。“梁山二组岩头多,没有平地光陡坡;下雨两天涨大水,天晴三日没水喝。”这首歌乐句,真切地反映了梁山二组村民之前的饮水情况。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同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上山寻找水源,经过两天努力,最终找到合适的水源,让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

  要致富先修路,自古以来,梁山靠着一条坑洼狭窄的村间小道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狭窄的村道严重制约了新梁山的发展出路,修一条宽阔平坦的进村公路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愿望。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念生、副主任向治学、驻村工作组、村支两委顶住压力,不畏困难、头顶烈日勘测划线,冒雨深入占地群众家中交流沟通。今年6月,这条进村公路扩宽工程终于在群众的欢呼声中破土动工,届时,一条双向6米宽的出省通道将解决梁山柑橘等农副产品运送成本过高的问题,圆全村村民一个脱贫致富小康梦。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泾渭翻新浪,山川吹惠风,喜干群倾力扶贫,十里八村摘穷帽;

  春秋绽鲜花,大道驰车马,看田舍街衢变样,千家万户举琼觞。

  几年扶贫下来,梁山改变了模样,35个惠民工程,4000余万惠民扶贫资金投入梁山落地落实;易地搬迁86户、危房改造120户,一排排崭新的村内集中安置房拔地而起;引进的湘西嘉禾公司生态猪庄项目,首次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的空白;东西协作对接的黄金茶产业项目,已经进入到招商引资阶段;9.5公里环村产业路四通八达,厕所改造、庭院改造、进户路改造、美化亮化工程为新梁山建设锦上添花。一个个因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重新拿起了书本返回了课堂;一个个因疾病面临放弃的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回顾梁山的脱贫之路,漫长而艰难,但正是有这样一群无私奉献的帮扶“亲人”,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出了梁山今天的致富路。

  现在的梁山兄弟,和我初见时,总感觉哪里不一样?但是说不出来。直到发现梁山兄弟住上了新房、有的甚至开上了小车,喜悦洋溢在孩子们天真的笑容里、堆满了老人脸上时,我知道了。他们挺直了腰杆,坚定了脱贫致富的眼神,充满了对党和国家脱贫政策的感恩,他们自信而淡然,他们已坦然地走在致富的大道上。

来源:红网保靖县分站

作者:龙伟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9/07/31/58737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