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追记保靖民族中学教师曹钟云
红网保靖县分站7月31日讯(通讯员 龙勇 洪贵忠)他出身寒门,吃过的每一份苦铸就了他坚韧不拔驰而不息的硬扎作风。
他甘守三尺讲台33年,春蚕吐丝织彩衣,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尤其是后15年里,他带病工作,早出晚归,一头肩负满量教学任务,一头肩扛学校管理重担,为创办一所好学校殚精竭虑,和同志们一起撑起了保靖民族中学教育发展的瑰丽蓝天。
他就是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保靖民族中学党总支原书记,高中地理老师曹钟云。
2019年4月11日,曹钟云匆匆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仅54岁。
当天19点41分,出差刚回到家,他便打电话给保靖民族中学副校长彭明忠,说从长沙市长郡中学带回了一些高三复习资料,整理好后晚上带到学校来。
“当时未发现曹书记有异常情况,只是一如既往地忙而已。”彭明忠回忆道。然而,当天22点10分,彭明忠却接到了曹钟云家人的电话,说曹书记快不行了。
资料未等送到,等到的却是这一沉重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消息。22点51分,曹钟云离开人世,这位人称保靖民族中学“硬扎书记”的人,因糖尿病并发症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工作岗位。
“学生的课还没上完,同事的酒还没喝完,兄弟的情还没品完,你就撇下一世界爱你的人走了。你的义气到哪里去了,我的兄弟!”对于曹钟云的遽然离世,他生前一起搭档过8年的保靖民族中学前任校长、湘西州民中现任校长彭学军感慨万千。
山乡走出的寒门学子
乡里娃儿懂事早。1965年农历腊月,曹钟云出生在保靖县长潭河乡白岩村一农民家庭。他的小名是“钟云孩儿”,在兄弟姐妹4人中排行老大。父亲是个铁匠,长年走村串寨打铁挣钱。在白岩村读小学的时候,他常帮助母亲做各种农活,挖地,插秧,打谷子,样样都会。
小学毕业后,他在保靖二中(现葫芦中学)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珍贵的初、高中岁月。那时,涂乍到葫芦寨不通公路,从村里步行到学校大约需要5个钟头。周日,他早早起床,肩扛一袋一二十斤重的大米,背起粗麻布书包,手拿一瓶大头酸菜或盐拌辣椒粉(他的辣椒粉一般是干炒不拌猪油的,因为猪油是当时家境好的孩子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和同村五六个一起读书的孩子,淌卡道河,过独木桥,下马路坡,直到中午才走到保靖二中。
日子过得很苦,却又快乐充实。月初,老师带上学生去枫香、米塔村的山上砍柴,每个学生每月需砍20斤生柴交给食堂。学校每天只有早晚餐,每餐只有一个菜,总是在南瓜萝卜白菜之间轮流转。曹钟云刻苦读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喜爱。他早上5点起床读书,晚上在教室加班做题。那时候,初、高中晚自习分别为2节和3节,上夜课照明都是靠柴油发电机发电提供的。加班学习,学校不供电,于是,曹钟云便点上煤油灯复习功课。
在保靖二中,曹钟云遇见了许多好老师。物理老师兼班主任彭图松知道他家里条件不好,有时候会分给他一点猪油来拌饭,他的煤油灯只要没油了,就去彭老师家里拿。外语老师向召友不厌其烦地教他用国际音标来记单词,这使得他单词量猛增,英语成绩也从之前的不及格上升到80多分,扫清了学习过程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
1983年,曹钟云考上了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教育系。工作后,他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2006年,他自掏腰包2000余元修好了村里连接通乡公路的一小截阶梯状的路,方便了板板车的出入。2015年,他又设法引资将村小学篮球场翻新了一遍。
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好老师
1986年9月,曹钟云被分配到保靖四中(现毛沟中学)教地理。
“他硬是扎实,活生生地把课堂搬到家里去了。他是全校仅有的一个自家房门从不上锁的老师,时刻有学生到他家里背书,问作业,谈心。”当时的保靖四中数学老师彭文银惋惜地说道。
自从曹钟云来了之后,保靖四中没有地理专职教师的状况便成为了历史。他的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他所教学生往往都能拿高分,这令当时和他同头的科任老师惊叹不已。他的第一届学生、现吉首一中教师王槐松说:“读书可以爱屋及乌,学习也有迁移效应,因为您的到来,以前枯燥无味的地理课成了我每周最期望的课程和快乐的源泉。您一笔封疆的中国地图天衣无缝惟妙惟肖,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您洋洋洒洒的流线草书俊逸洒脱,字如其人。”
1988年9月,曹钟云调入保靖民族中学。2004年,他当选为学校党总支书记,这一年,他被诊断患上了糖尿病,但他依然忙碌穿梭在三尺讲台,常年任高三地理教师。
曹钟云的学生、保靖民族中学党总支副书记田军说:“听到他离开的消息,瞬间觉得天空都变了颜色!他是恩师,他是兄长,他是上级,他是朋友,是他把山川大地讲活了,是他让我爱上了地理课。”说起曹老师,田军数度哽咽。
“听他的课感觉很放松,很舒服,他时常把枯燥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2019届高三(19)班学生彭晓惠谈起曹老师,话语间满是不舍。
“8年的搭档,唯一的一次红脸就是由于考虑到他身体的缘故,打算不让他上课,专搞党建工作,他当时就站起身来了,表情严肃且坚定地说,‘教书是我的立身之本,是我一生的梦想和追求,让我离开讲台,这点我办不到。’”彭学军这样回忆起好搭档曹钟云。
不论哪个孩子遇到困难,曹钟云都会尽力去帮助。初三年级有一名叫汪静的女学生,保靖县普戎镇人,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这一度使她产生了巨大的身心负担。就在她打算申请休学的时候,曹书记找到了她,告诉她:“别担心,我会负责你每个学期的生活费,不要被生活中暂时的磨难击倒,千万不要放弃,读书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从2013到2016年,他每个学期私人资助汪静生活费1000元。2016年,汪静被保送中南大学。
他毕生的追求是办一所好学校
从最初的班主任,到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直到担任学校党总支书记的31年里,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学校。
保靖民族中学不断发展壮大,办学声誉蒸蒸日上,这些都凝聚的有曹钟云的心血。学校现一校两址,分为老校区(初中部)和思源校区(高中部),校园总占地面积430亩,教职工470人,高级教师79人(正高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特级教师1人,州县学科带头人22名。2018年是保靖民中高考史上辉煌的一年,本科录取率达55.7%,有5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
保靖县是深度贫困县,如何避免人才断层,让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如何让优秀人才留下来静心教书,是摆在学校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难题。
曹钟云树立一盘棋思想,和校长一道精心谋划学校发展:将名师工作室、州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整合,树榜样,立“标杆”,推动学校“师徒结对工程”的开展,明确要求35岁以下年轻教师必须和一名优秀教师结对;大力支持人才引进,近年来,保靖民中引进12名硕士研究生、23名985或211高校本科毕业生,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内生动力;将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向优秀人才倾斜;给特别优秀的人才享受副校级领导待遇;学校于2018年出台了《保靖民族中学高中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和待遇方案(暂行)》,由保靖县人民政府给评选出的骨干教师发放月均1200元的人才津贴,并优先考虑将其配偶调入县城。
“我和爱人盛利华是益阳人。2010年上学期,我俩同教高三外语,父母又不在这边,实在没有时间送孩子上学。曹书记便讲‘你们安心上早自习,我帮你们送小孩。’于是,每天清早,他就帮我们送小孩上学。同年暑假,我俩决定回老家看望老人,他又说‘正好我打算去美丽的益阳看看,我们一起走。’我压根就没想到他会亲自开车送我们回老家。”杨永定说着眼圈就红了,眼泪便不自觉地溢出眼角。杨永定和盛利华均为保靖县高中骨干教师。2018年,杨永定破格晋升高级教师。
曹钟云不遗余力地推动学校工作。2002年,为与北京大学在既定时间内洽谈招生事宜,他和时任学校党总支书记王德复赶车去张家界搭乘飞机飞赴北京。在张家界市后坪镇遇上泥石流,于是两人步行穿过约1公里左右的烂泥路,再搭乘农用车赶到机场···最终如期抵达北京大学。就是凭着这样的硬扎和坚持,在曹钟云一班“民中人”的不懈努力下,保靖民族中学成了国内多所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
他亏欠得最多的人是他的父母和妻女。54岁的“钟云孩儿”走了,80高龄的老父老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早在几年前,他就说要带上妻子和女儿去看看苗族圣山——吕洞山,去黄金村的古茶园品一品保靖黄金茶,可是他却永远地爽约了。
曹钟云老师走的那天,他生前教过的近千名学生自发赶来为他送行。
那位一腔热肠的“硬扎书记”走了,带走了人们对他的思念。其实,他并没有离开,他的硬扎作风将会在更多人身上赓续传承。
来源:红网保靖县分站
作者:龙勇 洪贵忠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9/07/31/5873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