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7月14日讯(通讯员 彭姝)蓝天白云,绿意盎然。车行至保靖县复兴镇复兴村的盘山小路上,目光所及,一排排蓝莓树、桑葚树、柚子树平铺在山坡上,一列列高标准大棚整齐规范地矗立在山脚下,很是壮观。七月,正值复兴村移民产业示范园里的蓝莓成熟时节,一撮撮紫蓝色裹着白色果粉的蓝莓果子缀满青枝,好不热闹。
“这里是25亩蓝莓,这里种的是50亩蜜柚,那里是50亩纽荷尔脐橙,还有20亩桑葚,下面的高标准大棚里种的是60亩阳光玫瑰葡萄……”复兴村移民产业示范园的主要负责人黄忠对笔者一一介绍道,满脸的高兴。
复兴村是我县重点移民村,村内有狮子桥库区和双溶滩库区两座中型水库,全村3800人,移民人口785人,黄忠就是785名移民中的一员。
(图:省库区移民事务中心调研组一行考察调研复兴村移民产业示范园)
谈梦想,农民孩子不惧难
“哪有什么大梦想,农民的孩子,土地就是我的根,当然是靠着土地吃饭啦!”谈及如何走上种植特色水果这条路时,黄忠笑着跟笔者说。
黄忠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挣钱养家的重担早早的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为了挣钱,黄忠四处打拼,多年的辛苦积累也让这个农民的孩子挣到了原始创业资金。
2016年,一次偶然机会,黄忠了解到“樱桃采摘园”很流行、能挣钱,于是,他立马成立了合作社,在老家复兴村种下了3000株樱桃树苗。
“我每天都盼着它们长大。第一年种下樱桃苗,第二年树苗就出现了长势不好的情况,到了第三年,树苗已经陆续死亡。”
因樱桃品种与当地水土严重不服,加上缺乏专业的樱桃种植培管技术,黄忠的“樱桃梦”彻底破灭,还赔了20多万。
“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失败了也要再试一试嘛。”
樱桃种植失败后,黄忠认真总结了失败经验,并四处学习深造,最终决定在自己的水果园里开发种植多款水果品种,高效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进一步降低单一种植的风险。
复兴村移民产业示范园(黄忠供图)
创机制,拓宽移民致富路
“一个人、一家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要带着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干,产业才会越来越好、越做越大。”
2017年,黄忠竞选上了复兴村村干部,立志要带着村里的老百姓一起致富。在保靖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黄忠构建了“合作社+基地+移民”的现代化农业合作模式,鼓励号召移民群众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合作社,进一步扩建壮大特色水果种植基地。保靖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也在复兴村投建了50余亩高标准大棚、修建了30亩鱼塘,专供合作社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养殖淡水鱼,以支持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
目前,合作社已成功引导了当地40余户移民流转了200余亩闲置土地,分别按照土地实际情况,以每年100元/亩、200元/亩、400元/亩的土地流转租金及每年600元/亩的大棚、鱼塘收益分红标准帮助移民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合作社还按照每年6万余元的标准向村集体上交资金,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发财不忘乡亲,为了让更多的移民群众受益,黄忠一直信守着与保靖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达成的“优先聘请库区移民务工”的约定,决定以每人每年7000—10000元不等的标准聘请当地移民在水果基地兼职做事,高效带动了当地30余名移民实现在家就业,切实盘活了移民村的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图为:黄忠(左一)为凤凰县移民传授产业发展经验
展未来,乡村振兴后劲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果园有了起色,这几年也开始盈利,且逐年在增长。去年果园就盈利了50余万元,争取今年盈利80万元。”
目前,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并通过多元化的开发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确保了基地一年四季均有水果产出。据黄忠介绍,现在果园一年四季都有水果丰收,3月中旬有桑葚,5、6月份有蓝莓,7月到国庆期间可以摘葡萄,11月份柚子又上市了。
水果生产问题解决了,销路始终是难题。经过几年的摸索,合作社最终确定了“水果生态园采摘+定点批量供应”的销售模式,该模式在成功保障水果销路、高效避免水果滞销难题的同时,也开辟出了“水果种植+生态采摘+休闲观光”高度融合的现代化农业休闲发展路子。
按照黄忠的规划,合作社将在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的持续支持下,不断扩大生产,努力发挥优势,走品牌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深耕特色水果产业,致力将基地打造为功能复合、经济高效、科技先进、体制创新、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集农业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库区移民农业示范园,在拓宽移民增收路径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动力。
“我受益于国家的利好政策,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我生在农村,靠着农业吃饭,更应该贡献一份力量。”黄忠真诚满满地说。
一审:杨旭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彭姝
编辑:杨旭辉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741/58/1286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