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芳香,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清明节。兄弟三人带着一大帮小字辈们上山去给父亲坟上挂青,祭奠父亲,缅怀父亲。父亲的坟地在距寨子约2公里的左后山小地名叫“隔苦坪”的地方。一路陡坡,我们沿路小心缓缓而上。途中,不时给小字辈们讲他们爷爷的故事,也不时“加油、打气”,看谁爬坡快,看谁先到坟地给爷爷磕头感恩,祈福庇佑。看着小字辈们你追我赶,一脸汗水的样子,不由想起父亲也这样带过我们的情景,他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
清明节令,哀思无限。“梦里千回忆父亲,醒来泪水湿满巾。”父亲已离开我们二十三个年头。八千多个日夜、三千万多个分分秒秒的思念已化作满天的繁星,抬头就能看见却迷茫着寻觅的方向,仿佛在眼前却相隔那么遥远。随着岁月的沉淀和经历的积攒,对父亲的思念,揪心却又时时牵念,心酸却又甜蜜点点……
父亲一生坎坷。父亲出生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家有三姊妹,八岁时失去父亲,十二岁开始耕地、耙田,成了家里的强劳力。父亲十四岁时那年,我的奶奶害了一场大病,担心会跟随我的爷爷去了,就把家里当家的“钥匙”交到父亲手上。父亲含泪坚强地接下了当家的“钥匙”,一边不懈地到处替我的奶奶求医治病,一边艰难地划算着家里的生计。好在苍天有眼,我的奶奶躲过了这一劫,在家人们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直到九十六岁才逝去。从我懂事起,父亲经常提起往事,并常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怕,困难只是暂时的,要相信日子一天会比一天好的。父亲的所行所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启迪着我们,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坚强、乐观,懂得面对困难时必须顽强地战斗,不屈地生长,让我们的家庭对美好生活充满着无限憧憬和向往。
“春韵入园香,慈严却远航。”在我求学的时候,我的母亲不幸病逝。那段日子,全家人悲痛欲绝,父亲苍老了很多,常常抽着焊烟,沉默不语。父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总是起早贪黑地干着农活。在父亲辛劳地呵护、帮助下,我们几姊妹先后成了家,也有了自己的事业。父亲已到休息的年纪,也该享享清福了。然而,过早的强劳作和一路的劳累压垮了父亲的身体,他的健康不堪一击,闲下来了,却早已病魔缠身,不幸于农历二〇〇一年八月永远离我们而去了,爱别离苦,痛彻心扉。
“残红谁在护,把酒问夕阳。”父亲的离去,让我们的家庭失去庇护的蓝天、依靠的港湾。让我们在人生的路口游走选择时,在人世间落魄失意迷茫时是那么的无助?当看到同龄人回家看望父亲时,陪着父亲喝一口老酒时,与父亲聊着家常时,是那么的羡慕……
父亲算个“读书人”。父亲的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于八岁至十二岁期间跟随他的爷爷当了四年的书童。父亲很爱学习,在这四年里,不仅学会了识字、写字,还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增管贤文》等书籍,这对父亲一生影响很大,让他在那个年代成为寨子中识文断字的人。父亲喜欢看书。农闲时,父亲总是拿起那些发黄的手抄本的书籍来阅读,除了看最喜欢的《增广贤文》《万年通历》外,还看一些“上大梁”“踩财门”“结亲嫁女”的四言八句的民间书籍。父亲爱惜书籍,去世时,他所喜欢的书籍都整齐地放在那用老铜锁锁上的精致的书柜里。
父亲喜欢用俗语教育着我们。比如,用“多栽树,少栽刺”引导我们要多帮助别人,少为难他人;用“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启迪我们大家命运相连、不可分割;用“船到桥头自然直”鼓励我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清醒、顺其自然,不要过分焦虑。
父亲常用“养儿不读书,只当喂个猪”这句谚语勉励自己,鼓励我们。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父亲和母亲硬是卖柴卖草让我们几兄弟进入学堂读书,让大哥读到了高中毕业,二哥读上了大学,我也成为一名师范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家族中形成一种要读书、爱读书的良好风气,家家以“读书为荣,不读书为耻”。
父亲是个孝子。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对我的奶奶总是轻言细语问寒问暖,从未重言重语。奶奶八十岁那年爬上几米高的松树上砍树枝丫做柴火,惹得父亲生了气,也只浅浅地说了几句,恳求奶奶以后不要做这样危险的事了。为了给奶奶治病,父亲学会了“砍瓦沾”“用老姜刮痧”等土方治疗法。听说虎骨酒能治病,父亲托人买来虎骨。每次,奶奶旧病复发时,父亲在碗里用白酒磨虎骨做成虎骨酒,让我的奶奶喝下。不知是虎骨酒药效,还是心理作用,我的奶奶喝下后,效果特好。在这般的呵护下,我的奶奶活到了九十六岁高寿。
父亲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对待其他长辈。我的外公、外婆生病时,父亲总是耐心、精心地照顾着,从无怨言。在我的外公、外婆最后的日子,父亲和母亲一直守候在他们床前,无助地看着他们静静离开的。我的舅公、舅婆喜欢来家里做客,父亲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要回家了,父亲亲自或叫我们兄弟几个陪他们回家,心怕两位老人家路上不小心摔倒或迷了路。父亲十六岁那年,他的一位年轻的叔叔突然去世,家里没有逝者的“老屋”。父亲只好到一位最“不好说话”的年老的爷爷那里去借,头次遇上闭门羹,二次遇上闭口不谈,第三次去借时,年老的爷爷被父亲的孝顺和诚心所感动,答应了出借珍贵的“老屋”。当年秋天,父亲上山砍树伐木,次年开春,又请了木匠建造了“老屋”,还给了年老的爷爷。
父亲与人为善。与父亲同辈的人称他为“大哥哥”,晚辈亲切地叫他“大伯伯”“大爷爷”。寨中有大事小事时,总会叫父亲帮忙铺排;哪家遇到困难时,总会找父亲帮助解决;哪家小孩读书、讲亲拿不定主意时,总会找父亲商量出主意;甚至哪家婆媳不和、夫妻吵架也会找父亲评评理。父亲总是那么耐心、心平气和,不偏不倚地去帮助和调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夜至深,我用笨拙的笔头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俨然父亲
就在眼前。突然,几滴眼泪从脸上落下,引出的思念好长好长……
父亲,愿您安好,在那遥远的天堂。
作者: 王月远方
一审:周榆林
二审:张晓莉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月远方
编辑:刘程凤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848/90/13709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