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7月29讯(通讯员 吴芸 吉蕊 彭书凤)在湘西保靖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常能见到一位带着山东口音的医生专注操作的身影。他叫赵金强,一位从齐鲁大地远赴湘西苗岭的骨科医生。17年时光流转,这位山东汉子早已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他以山东人特有的闯劲与担当,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使命融入血脉,成为保靖县人民医院不可或缺的脊梁,更成为武陵山区百姓心中一盏温暖的生命之灯。
初心如磐:党徽映照医者仁心显担当
2008年7月,赵金强告别家乡山东临沂,从湖南吉首大学毕业,一头扎进保靖县人民医院。17年来,他始终以党员工作者的赤诚坚守临床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奉献。
他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健康的播种人。作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的资深培训导师,赵金强常年奔走于保靖的社区、乡镇与机关。在迁陵镇竹子坪社区,他跪地示范心肺复苏,手把手教授居民急救手法;在毛沟镇集市,他顶着烈日讲解创伤包扎;在县消防大队训练场,他与消防员共同演练伤员运转,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培训超6000人次,将急救知识播撒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寨,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黄金救援守护网”。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赵金强的身影始终坚守在救治一线。无论是深夜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还是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抑或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他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坚守一线。正是这份“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为保靖人民筑起了坚实的健康屏障。
术业精专:微创巧手开启骨科新时代
十七载寒暑不辍的临床淬炼,使赵金强在膝关节镜、椎间孔镜、髋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领域不断精进,尤其擅长攻克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髋部骨折治疗难题。面对73岁吴奶奶的右股骨颈骨折,他果断带领团队实施髋关节置换术,三天后老人已能倚坐床边。69岁的龙爷爷因陈旧性骨折导致股骨头坏死,多年跛行。一台全髋置换术后仅三天,老人便重新挺直腰背行走。
真正引领变革的,是他全力推动的椎间孔镜技术。2019年,这项以微小创伤解除病痛的技术在保靖县人民医院全面开花。68岁的彭奶奶被腰椎间盘突出折磨得夜不能寐,传统手术需切开15厘米伤口,术后长期卧床。而赵金强采用椎间孔镜,仅通过8mm的微小切口便摘除了压迫神经的髓核。术后次日,彭奶奶腰腿剧痛明显缓解,已能自如下地行走。这项技术将患者康复时间从“月”缩短至“天”,不仅开创了县级医院微创治疗的新时代,更在湘西州赢得领先赞誉。
仁心无界:用足迹丈量山寨健康温度
赵金强的仁心不仅闪耀在无影灯下,更随着他的脚步遍及保靖的村寨阡陌。他一次次主动请缨,带领医疗团队深入保靖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村寨。2017年4月,赵金强联合龙溪卫生院在四方城扶贫村开展健康宣教与公卫体检,深植“未病先防”理念,努力阻断“因病致贫”的链条;同年7月,他率领23人团队赴毛沟镇拱桥村义诊,把医药送到村民家门口;2020年疫情稍缓,他即刻重启“1+6”项目,带队奔赴普戎镇、迁陵镇昂洞片区和水田河镇白合村,将健康关怀送到扶贫攻坚最前线,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春风化雨,滋润偏远乡村。
从山东临沂到湘西保靖,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奔赴,十七年光阴的坚守,赵金强将异乡淬炼成故乡,背靠沂蒙山的坚韧,在武陵山的褶皱里,以仁心仁术回应着每一份生命的重托。
一审:张晓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吴芸 吉蕊 彭书凤
编辑:彭梦媛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1/63/1516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