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7月30讯(通讯员 吴芸 吉蕊 彭书凤)湘西保靖,这片浸润着乡音与亲情的土地,是王贤波生命的起点。多年前,怀揣着悬壶济世的梦想,这个土生土长的保靖青年走出了大山,踏上漫漫医学求索之路。2023年初春,保靖县向游子伸出了橄榄枝,在保靖县人民医院田仁军书记的引荐下,王贤波结束了在慈利县人民医院的耕耘,带着精湛的医术,作为关键人才“跑”回了魂牵梦萦的故乡。这一次,他要用毕生所学,守护家乡父老的健康。
技术反哺:带回前沿术法,终结乡亲“远求”路
王贤波的归来,为保靖县人民医院心血管领域注入了强大动力。他深知家乡父老最迫切的渴望,就是在家门口看好大病、重病,免去舟车劳顿、异地求医之苦。上任伊始,他便全力将掌握的前沿技术应用到临床。
那些曾经只能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开展的高精尖技术,开始在这座县级医院落地生根:冠脉造影、支架植入、起搏器植入等手术成为常规。更关键的是,王贤波成功开展了各类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室早、双径路、房速、房扑、房颤)、心内超声、血管内超声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县域空白。短短两年,他主刀及指导完成心脏介入手术逾1000台次,其中支架植入300余台,射频消融40余台,起搏器植入10余台,且保持着“零”医疗事故的纪录。这些数字,让“心血管大病不出县”从一句期盼变为现实,乡亲们终于不必再为“心”病远赴他乡。
团队筑基: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守护力量
王贤波深知,守护一方的健康,非一人之力可及。他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为家乡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从查房时的细致讲解,到手术台旁的亲手示范,再到深夜里的复盘探讨,他倾囊相授。如今,科室已有一支充满活力的介入梯队,4名医生已能独立开展介入手术,其中2名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成熟术者,另2名年轻医生也能单独完成冠脉造影及简单支架植入手术。这支他亲手带出的“生力军”,已成为家乡医疗的中坚力量。他们并肩作战,挑战被称为冠脉介入“天花板”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那些持续2-3小时的高难度手术,正是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最好证明。王贤波为保靖的未来,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力量。
赤子抉择:母亲病榻前,他转身为陌生生命奔跑
在王贤波身上,随时待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液的责任。无论何时何地,他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这份担当,在一次艰难抉择中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
那一天,王贤波的母亲因阵发性房颤,在院内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手术结束,母亲刚被推出手术室,王贤波的手机铃声便骤然响起——急诊科报告: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命悬一线!这一刻,时间凝固。王贤波站在走廊中央,目光追随着护士推着母亲病床远去的方向,担忧与焦虑攥紧了他的心。然而,另一条生命正在等待着救援。没有迟疑,王贤波攥紧手机,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母亲消失在电梯间的背影,毅然转身,朝着急诊室的方向,奔跑起来!那奔跑的身影,是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更是医者对生命的至高敬畏,是游子对家乡最深沉、最无言的回馈。
从保靖的山野走出去,又带着满腔热忱跑回来。他的归来,只为兑现一个朴素的信念:让生养他的土地更加安康。王贤波用他的双脚丈量着对故土的深情,用他的双手托举起家乡父老的生命希望。他带回了前沿技术,填补了家乡医疗空白;他培养了本土团队,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火种;他用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奔跑,诠释了医者仁心。保靖的山水之间,回荡着这位医者最深情的守护之音。
一审:张晓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吴芸 吉蕊 彭书凤
编辑:彭梦媛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1/63/1516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