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7月1日讯(通讯员 彭轩)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精神动力。6月30日,农历六月初六,碗米坡镇沙湾村在八部大王庙遗址地举行了隆重的土家族祭祖活动,吸引众多村民自愿参与,村民们以传统仪式追溯文化根脉,让千年民俗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沙湾村八部大王庙遗址前,一场浸润着土家文化基因的祭祖活动正悄然唤醒千年记忆。晨光穿透薄雾时,省级非遗项目土家铜铃舞传承人魏品付已身着民族织锦盛装立于祭坛前,三牲祭品在古拙的祭台上泛着微光,青烟与祭祀古乐在苗语间交织成庄重的仪式场域。村民们躬身行礼的剪影里,藏着对“五谷丰登”的世代祈愿。这不是刻意复刻的表演,而是根植于血脉的文化自觉。
铜铃声骤起,瑞玛祭祀队踏着铃音旋转,将“敬神畏自然”的古老信仰融入进每一个舞步。织锦服饰在晨曦中流动成河。舞者眉眼间皆是对神灵的敬畏。与此同时,不远处的民俗体验区正升腾着鲜活的现代生活气息:两根长竹竿平架在地,数对短竹竿在长竿上随着鼓点开合起落,孩子们在长辈指导下,踩着节奏轻盈跳跃,在“哒哒”的竹竿碰撞声中,感受土家竹竿舞的欢快韵律;苞谷酒坊里也传来浓浓醇香,老匠人将蒸熟的苞谷摊开散热、拌入酒曲、入缸发酵,“三蒸三酿”的传统口诀随着酒曲的香气飘向围观人群,有人忍不住伸手触摸发酵缸的温度,探寻保靖酒香里的时光密码。
当摆手舞的鼓点响起,现场氛围被推向高潮。村民们手挽手踏出整齐的步伐,用简单淳朴的舞蹈步旋模拟农耕的弯腰场景、再现渔猎的挥臂动作,土家族的生产图景在村民欢快的舞蹈中得以重现。那些被岁月磨亮的生活智慧,正通过手掌相牵的温度,从八部大王庙的旧垣传向炊烟升起的村落。这场融祭祀、歌舞、手艺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没有刻意的拼凑,只有传统在现代生活里自然生长的模样,就像祭坛前不灭的香火,持续照亮着先民的来路。
欢声笑语间,祭祀活动已悄然落下帷幕。大家围坐一起,品尝着鲜香的土菜、软糯的社饭等特色美食,交流着生活中的点滴。村民张大姐笑着说:“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记住了老传统,咱们土家文化就该热热闹闹传下去!”欢声笑语越过庙墙,洇染水岸:“从前跟着阿公学摆手舞的小丫头,如今牵着孙儿来拜祭祖先嘞!”
炊烟散去,这场穿越千年的祭祀,是为“根”的延续,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内核延续着土家敬祖重根的文化脉络;亦为“新”的生长,为沙湾村的文化振兴道路铺就了刻满祖先印记的前行石阶。
一审:何晗竹珺
二审:张晓莉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轩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1/83/1509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