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8月18日讯(通讯员 覃慧)篾丝纤纤,橘香阵阵。素有“竹橙之乡”美誉的比耳镇滋养着一代代勤劳勇敢的土家儿女,在新时代的春风中,于酉水河畔,土家儿女牵手各民族一起奏响着一首首团结奋斗的动人乐章。近年来,保靖县比耳镇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坚持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锚定产业发展、特色活动、非遗传承三个维度,一以贯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以“橙”为基,产业壮大谱写民族团结新局面。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之策,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比耳镇始终坚持以特色柑橘产业发展为抓手,将产业振兴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钥匙”,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一果富万家的美好盛景。
高位统筹布全局。党委班子年初召开专题会议谋划布局发展蓝图,建立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点评、一年一总结的跟踪机制,推动集体经济纳入镇村两级班子会核心议题,年均召开10余次碰头会,近3年推动落地8个柑橘产业项目,切实将集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引擎”。精准把脉立标杆。面对脐橙品质不佳的难题,比耳镇坚持问题导向,抢抓政策和帮扶机遇,推动新寨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柑橘园300余亩,集中统一培管、统一销售。引进“增糖降酸”技术,实施180亩柑橘园水肥一体化建设,柑橘的糖度现已达到15度以上,每公斤价格突破至2.5元,2024年柑橘产量达35万斤,村集体经济增收67.05万元。片区协同促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发展,打造比耳柑橘产业带片区,采取“一拖二”模式,即以比耳村为中心的组团片区辐射带动双福村和科腊村,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出道”的本质跃迁,着力促进全镇6个村协同发展。
以“娱”为纽,火热太极织就民族关系同心结。
比耳镇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着力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7月5日,在比耳镇兴隆村“橙香拳韵·康养兴隆——湘鄂渝黔边区村太极大晒”的活动现场热潮涌动,舞台上来自周边四省与镇内的700余名各民族太极爱好者们同台竞技,民族知识问答区的抢答声与喝彩声相互交织,展品区土家熏腊的醇厚与苗家酸汤的鲜灵在舌尖共舞,一场视觉味觉的盛宴引得游客流连忘返。
“比耳的土家人民特别好客,大家穿着的民族服饰也很有特色,这一趟不白来”,重庆来的王阿姨喜笑颜开地说。
各民族人民互通互融、相爱相亲的美好画卷在比耳兴隆徐徐铺开,这场跨省的“聚会”正是比耳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实践。
以“艺”为宝,非遗文化激扬民族地区精气神。
“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编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耳村土家人的鲜明特征,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盛况不再,但在老一辈土家人的心里,竹编仍然是他们血脉里的民族之魂。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比耳镇持续探索非遗保护传承路径,推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注重产权保护。成功注册“比耳” “本顺” “比耳本顺”三个竹艺品牌商标,一个“本顺”竹艺品牌马德里国际商标,共申请国家级外观专利11项。注重宣传推广。比耳本顺竹艺专业合作社2023年获评湖南省级非遗工坊。近年来与湘潭大学、吉首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启校企合作,成为外界竹艺传承教研基地,每年研学8000余人次,非遗真正“飞”进了学生课堂。
“这项非遗瑰宝传承的不仅是指尖上的技艺,更联结着文化的根脉,承载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内核。”一位省外前来研学的学子感叹道。
一审:张晓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覃慧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2/52/15209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