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薪火相传守初心——保靖县工商联(总商会)跨越数百年的历史沿革与时代担当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田仁喜 编辑:吴学敏 2025-08-29 17:12:02
—分享—

作者:田仁喜

保靖县历史源远流长,酉水河流域人类活动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未间断。春秋战国时为楚地,秦朝属黔中郡。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户曹通过邮驿系统,将各乡收购的“荼”(茶)销往咸阳、高陵等地,保靖商业活力开始萌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迁陵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土改归流”,清雍正七年(1729年)建立保靖县,建制更迭间,商贸火种渐盛。

明万历《保靖县志》记载:当时保靖出现“橘柚盈野,商贾云集”的繁荣盛景,农业产品商品化初具规模,酉水河商船络绎,墟场交易繁忙,逐渐频繁的商业活动,为后续商业组织兴起播下了希望的“火种”,悄然勾勒出保靖商业文明的雏形。事实上,保靖的商业源头,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的东周时期,酉水河流域出土的玉石玛瑙砝码,便是贵重物品商品交易活动的鲜活物证。

从古代商贸星火初燃,到明清时期酉水河畔的商业互助,再到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蓬勃发展,保靖县工商联(总商会)始终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同向而行,以“服务商业、赋能发展”的初心,深深镌刻在保靖经济发展的脉络中。

明清时期:豫璋会馆——“西帮”商脉中的商业经济与民族文化交融

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引起四川、湖南、江西三省居民辗转迁徙,大批江西人涌入湖南,并通过酉水航道进入保靖,他们凭借出色的经商才能,被称为“西帮”生意人。在迁陵镇,“西帮”商人与常德、沅陵一带的江西大商户共同捐资,兴建保靖豫璋会馆,亦称“万寿宫”,保靖人又称“江西庙”。

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豫璋会馆经多次扩建,形成规模巨大的殿宇,其内不仅有精巧的戏楼,还有数间待客的客厅以及观音殿、财神殿、真君殿,成为当时保靖县的标志性建筑。每年正月初二,江西商人都会集聚于“江西庙”,举行庄重的祭拜许仙财神仪式,而后大摆宴席,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意历程,共商未来商业发展大局和蓝图。平日,江西商人在生意上遭遇困难时,可向会馆申请资助,外地江西行商路过保靖,可在江西庙内免费宿食,若路费短缺,会馆会慷慨解囊。为打通保靖与永顺的商业交通,江西庙还用会产置办了两只度船,在保靖龙马咀摆渡,称为“豫璋义渡”,来往行人无需交过渡费,尽显情谊与担当。

豫璋会馆不仅是商业交流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江西商人与当地及其他地区的商人提供了集会、商贸交流、集资、仲裁的场所,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商业合作,推动了保靖县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更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桥梁。江西商人在开展商业活动的同时,将江西的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等带到了保靖,豫璋会馆的建筑本身体现了赣派建筑特色,成为地域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民族经济的融合发展。

1901年,光绪年间,清政府颁布《商会法》,试图规范商业组织与活动;1904年1月,清政府进一步制定《商会简明章程》,明确规定各县均得设立商会,繁盛之区、镇也得单独或联合设立商会;设立商会须由该商会区域内有会员资格者30人以上发起,并禀请地方主管官署核准。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保靖县商会正式建立,会长龚官云,下设会懂十人,有会员七十八人。尽管该商会从成立到解散仅一年时间,却在清朝时期的湘西独树一帜,成为当地唯一的一个商会。在这短暂的一年里,召开过会议两次,商讨事情三件,虽收支失衡,收入总额286银元,支出总额800银元,但在保靖商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后续商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民国时期:商会与商警队——社会动荡中,保靖商业经济的“守护者”

民国初年(1912年),国民党湖南省政府转饬保靖县政府成立新商会,并颁发刻有“湖南保靖县商会之铃记”字样的铜质铃记一枚。县长接令后,遂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时期第一个保靖县商会,会长由龚发亭(即龚官云)担任,设常务委员数人,会内聘请文牍一人,公丁两人。此后,保靖商会的发展与变革的步伐不断推进。

民国九年(1920年)冬月,陈渠珍接任“湘西巡防军统领兼永保龙桑绥古庸各县剿匪司令”后,移驻保靖,提出“保境息民”口号,振军兴武,加强军纪,镇压招抚,清剿永保边境匪患,维持社会治安;颁布《湘西十县教育案》,通令各县推行《义务教育章程》,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创办“湘西十县联合中学”、“模范小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学校;制定《湘西十县乡自治联合筹办实业案》,开办工厂,兴办实业,壮大民营经济;整修迁陵镇街道,提倡市民经商,成立“保靖北河保商局”,保护酉水流域商业活动。民国十年(1921年)至十三年(1924年)期间,迁陵镇经济繁荣,商业兴盛,保靖成为“湘西十三县联合自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重新修订《商会法》《商会法实施细则》;1929年,工商部拟定《商会法》草案,同年8月15日公布施行。1931年,保靖县商会会长改称主席。至1948年,保靖县商会历任主席李兴纯、龚宪文、彭子容、王焕章、易德安,他们在各自任期内,为商会的发展与保靖商业的繁荣不懈努力。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保靖迁陵镇商户按行业组成五个同业公会,即布业同业公会、油业同业公会、杂货业同业公会、面业同业公会、药业同业公会。此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二月十九日和二十八日又先后成立了烟草业同业公会和书纸业同业公会。这些同业公会作为保靖县商会的隶属组织,负责管理同行商户的一切商业活动。各同业公会都立有公会章程,其文字、条款、内容基本上与商会章程保持一致。商人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性质,申请加入一个同业公会,经公会审查合格后便发给会员证,承认其为公会会员,同时也是商会会员。会员每月向公会缴纳“公费”,以维持公会的日常管理与运作。

各同业公会根据本会会员人数派出代表出席商会,称为商会代表,充当商会代表的会员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年满三十五岁的本国本县商人;二、没有反革命行为(指反对国民党);三、没有宣布破产;四、享有公民权利;五、具有行为能力。同业公会按月向商会缴“商业事务费”,其上缴额是本行业总资本的1%。遇到县里或商会如有特殊开支,如县府招待过往官员时请客送礼、军队驻扎开支等,则由商会向会员包括少数没有加入会的商人临时派捐款,捐款额大致根据商人的资本大小而定,以应对不时之需,保障商业活动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武陵山脉腹地,酉水河如一条碧绿丝带,自西向东横贯保靖县境,它不仅是土家族人们的“母亲河”,更是保靖连接外界商贸往来、货物运输的“黄金通道”和“生命线”,享有中国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美誉。从古代至近代,保靖盛产的桐油、生漆、茶叶、木材、矿产(如朱砂、锰矿)等,通过酉水商船顺流而下,直达沅陵、常德,再转运至武汉、上海等长江沿岸港口;而食盐、布匹、铁器、瓷器等外来物资,又沿酉水逆流而上,进入保靖及周边湘西州县,形成“顺运土产、逆运洋货”的商贸闭环,成为保靖乃至湘西地区古代经贸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脉络,见证了无数的商业传奇与民族文化交融。

然而,民国时期的湘西,境内匪患猖獗,酉水河沿线过往商船时常遭到抢劫骚扰,商业活动面临巨大威胁。为了抵御土匪掠城,维护市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酉水河沿线商业交通畅通无阻,促进商品货物流通及其地方经济繁荣发展。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保靖商事警察队”(简称“商警队”)正式成立。“商警队”隶属保靖县商会,士兵统一制发草绿军装、棉被、步枪,装备整齐,军容威武,队员保留军籍,军响由县商会按月发给,服从县商会统一调动,肩负起护送本地或外县商船、行商路过保靖县境内的重任,上至里耶、花垣,下至永顺王村、古丈、泸溪、沅陵,他们用热血与担当,为保靖的商业发展筑起一道坚固防线,在动荡岁月里守护着保靖商业经济发展的希望之光。《保靖县志》记载,民国35年(1946年)保靖县以年产桐油408万斤名列全国第五位,素有“金色油乡”之称。桐油成为取代川盐的商品大宗,通过酉水航道远销各地,促进了当地商业经济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工商联——制度初创期,民营经济成长的“奠基者”

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工商联也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其发展历程与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息息相关。1949年11月,保靖县和平解放,这片饱受沧桑的土地迎来新生。1950年,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保靖县在改造旧商会、旧同业公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保靖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一任会长由解放前商会会长朱鹏飞继任,尽管此时仅改变其组织名称,组织内容实际尚未改变,但这却是工商联在新时代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新征程的历史起点。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工商业联合会的工作,准备成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同年,保靖县积极改组旧商会,注重培养积极分子,参加组织工商联筹备委员会,使其在工商界中起一定的实际领导作用,为开展工商工作奠定基础。1952年初,保靖县召开首届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工商联领导人,这标志着工商联在组织建设上的进一步完善,开始以全新的姿态投身经济建设的浪潮中。

1953年8月22日,保靖县召开第二届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执委21人,监委5人。根据《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正式成立保靖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县工商联),配备主任和副主任,其主任彭吉云,副主任白美伦、姜世伦,下设办公室,配备秘书1人。至此,保靖工商联组织架构健全,职能明确,在推动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工商业者顺应时代潮流,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商联的主要工作逐渐转向组织、推动原工商业者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1958年,人民公社化兴起,“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社合一,当时县工商联及下属公私合营企业全部由迁陵镇人民公社管理。1961年进行组织调整,召开了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5月至1967年10月,县工商联组织被迫停止活动,陷入沉寂,但为民营经济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以及在经济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保靖发展的历史长河。

改革开放后(1978-2011):工商联——改革攻坚期,重振民营经济的“领航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保靖县工商联于1985年7月正式恢复建制,明确为局级机构、配备3名行政编制。此后,县工商联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县委统战部指导协助下,围绕“维护会员权益、沟通政企联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内部协调、参与政治协商、推动社会服务与成员自我教育”六大核心职能,全面恢复组织活动。

1986年至1990年,县工商联开始走入基础建设期。1986年,会员总数从89名老会员发展至190名,增长102%,并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领导班子;同期先后组织25家企业参与湖南西部首届商品交易会等活动,累计成交超90万元。1987年至1991年,其编制历经“核编3人—增编至5人—核减至4人”调整。1988年期间,创办保靖县工商联联谊商行,命名为“联谊商行管委会”,开业不到一年销售额破百万元。1989年,召开县工商联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多次组织企业参与区域商品交易会、承办四省边区工商联理论研讨会,逐步搭建起服务民营经济的基础网络。

1991年至1997年,县工商联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1991年,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标志着工商联性质、作用和任务有了重大转变。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发展背景下,工商联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1992年7月建立中共保靖县工商联党组,党组成员3人,标志着党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同年9月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协助县委起草《发展保靖民族经济四十条》中非公经济部分。

1993年,全国工商联及地方各级工商联同时也称民间商会,工商联实现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有机统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不断壮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成为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主要任务。保靖工商联推行的“执委联系会员制度”获省工商联推广,且受委托起草的《关于大力发展保靖县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成为推动保靖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1994年至1996年期间,县工商联先后开办氧化锰厂,创年产值264万元,利税30万元,积极筹办联发系列实体企业、建立保靖县“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同时形成的“个私经济费用负担”调查报告获县委高度重视。1997年召开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期推动光彩事业起步,9名执委捐资救助10名失学儿童。

2001年至2011年,县工商联迈入服务升级与影响力提升期。2001年12月召开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领导班子规模增至24名执委;2002年以“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八字方针作为工商联开展各项工作行动指南,协调50万元资金助力会员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打造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2003年成立保靖县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协助会员企业组建湘西自治州小红叶食品有限公司、桔皮油加工厂,该厂研制的桔皮油加工机械制造技术获国家专利,推动保靖锌业扩建电解锌厂,当年成为全县第一纳税大户,并在抗击“非典”、组织保靖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型春节文化活动中彰显社会责任。

2004年组建保靖县迁陵四海联谊商会,会长宋伯桥,此时会员企业纳税已占全县民营经济纳税总额95%以上;2005年引入30万元光彩基金建2所乡镇卫生院,同时组建保靖县陶瓷行业商会,规范陶瓷产业发展。2006年召开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形成“工商联+总商会”两套班子合署办公新格局,执委规模增至35名,动员会员捐资11万元推介保靖酉水文化产业发展;2007年引导会员参加“万企联村”活动获评全省先进单位,联动7个乡51个村带动1.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当年全县500万资产以上非公工业企业达39户,年销售收入17亿元、纳税1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会员主动投身光彩事业,为社会共捐助钱物20余万元,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核心支柱。

2010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对工商联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作出定位,明确了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了工商联工作在促进“两个健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0余年间,保靖县工商联从“恢复建制”逐步成长为推动当地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核心“领航者”。

新时代(2012-2025):工商联——守正创新中,谱写民营经济新篇章的“服务者”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商联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政策措施,为工商联的发展指明方向。保靖县工商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新时代浪潮中不断奋进,成为谱写民营经济新篇章的有力“服务者”。

自2012年起,保靖县工商联着力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吸纳优秀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人士加入。2015年设立县工商联会员服务中心,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工商联队伍不断壮大,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与代表性显著增强,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6-2020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号召下。保靖县工商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内引外联,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引导县内外191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等光彩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力全县脱贫攻坚,结对帮扶135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实施项目360个,企业投入帮扶资金总额5103.6788万元,帮扶贫困人口5932户23729人,高质量超额完成州分目标任务,在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生动的实践中,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的赞歌。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期间,与济南历城区工商联建立了友好商会,为我县捐款捐物50万元;与岳阳工商联主动对接,为我县争取帮扶资金30万元,对接帮扶6个贫困村。应对疫情防控,引导20多家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阻击战,捐赠防控物资和资金40余万元,展现了新时代民营企业的担当。

在此期间,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县工商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围绕县委“542”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职能优势,助力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增加到10907家,规模工业企业达34家,规模工业增加值达9.2314亿元,在全州8县市中排名第一,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保靖县工商联在这一时期获得多项荣誉,2017-2019年连续3年荣获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国五好县工商联”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湖南省“全省五好县工商联”荣誉称号。

2021-2025年,国家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保靖县工商联召开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迅速调整工作思路,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产业振兴方面,鼓励企业加大对农村产业投资,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12月,县工商联再次被评为2020年至2021年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实现连续5年蝉联全国“五好”,也是湘西州唯一一家连续获此殊荣的县级工商联。同年,协助县委统战部建立湘西自治州首个“企业之家”,为县内外投资商、企业家交流经验、反映诉求、联络沟通提供平台,并根据收集的意见建议出台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有效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

2022年9月,成立了湘西州保靖县首个异地商会——广东省湖南保靖商会,打开了保靖对外发展的窗口,对于加强保靖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在粤发展保靖籍湖南湘商界人士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作战,从分散行动转向商会统一协调发展,展现了新时代湖南湘商--保靖企业家们携手共谋发展的崭新形象。

2023年3月,保靖县与岳阳市工商联签订友好商会战略合作协议,对接5家岳阳企业分别与保靖5个村结对,劲仔食品集团捐赠20万元支持乡村振兴与残疾人事业。同时,面对疫情防控和“6.30”特大洪灾,组织民营企业开展“抗疫无疆·企业有爱”活动和积极参与抗洪救灾捐款捐物104.84万元,其中捐款48.39万元,捐赠物资56.45万元。

2024年,岳阳市实施“百企联百村”行动,组织100家岳阳籍企业与保靖100个村按需结对,42批次岳阳企业实地考察,推动渔米之湘、赛红食品等企业从“帮扶者”转变为“投资者”。推荐保靖县鼎盛黄金茶开发有限公司黄金茶种植项目、湘西韵莱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保靖县万吨柑橘仓储初加工项目2个项目获湖南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表彰。推荐湘西保升农业有限公司、湖南保靖汉代四方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保靖县绿康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保靖县会溪茶油专业合作社4家为州级“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企业。

同年,全县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585户,民营企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贡献突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贡献大部分GDP和税收。2025年,累计组织引导120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120个兴村项目,覆盖46个村庄,投入资金2.3亿元,捐款捐物321.9万元。发展会员数量1850个,企业会员630个,团体会员27个,个人会员1212个,每年增长率达10%。

保靖县工商联充分发挥内引外联职能,引导民营企业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鼓励企业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在新时代发展历程中,保靖县工商联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支持,在守正创新中谱写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华丽篇章,未来将继续砥砺前行,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田仁喜

编辑:吴学敏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2/63/152377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保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