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靖县非遗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普惠民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书凤 姜飞燕 编辑:吴学敏 2025-09-10 13:55:57
—分享—

保靖县融媒体中心9月10日讯(通讯员   彭书凤   姜飞燕)“那段日子真是难熬,走路都走不得,起床翻身时疼痛加重,夜里常常疼得翻来覆去,贴膏药、吃止痛药都只能暂时缓解,感觉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保靖县复兴镇78岁的白奶奶因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先后到多家医院治疗无效后来到该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针灸、推拿、拔罐等非遗疗法后得以治愈,活动恢复正常,可以正常行走。出院时,白奶奶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水说:“王医生,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都不知道要被这腰痛折磨到什么时候,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白奶奶病痛的治愈只是该县运用非遗医药疗法解决万千患者病痛的一个生动缩影。

图片1.jpg

“保靖县中医药资源丰富,地方特色贵重药材重点品种占全国39.4%,是‘华中药库’的核心组成部分。”保靖县卫健局副局长彭程介绍,该县拥有苗医接骨术、土家族治疗骨质增生药方等57项土家族、苗族非遗医药发明专利,占全州非遗中医药发明专利总量的60%。数据显示,近5年,保靖县运用非遗医药专利技术治愈患者2万余人,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5000余万元。

为传承弘扬民族非遗医药文化,该县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定期举办非遗培训班,系统传授土家族、苗族非遗医药理论及特色诊疗技法,如扶阳罐疗法、土家医酒火疗法、姜灸疗法等,让学员通过现场辨识药材、配制药剂、模拟诊疗等环节,深入掌握“非遗”民族医药的应用技巧。目前,该县有中医、民族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其中,4人获得州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8人获得县级非遗认定。

图片2.jpg

“传得开,才能用得久——这是我们发展民族医药的核心理念。”保靖县中医药民族医药行业协会负责人彭书云表示,该县积极推进“医、教、产、学、研”协同发展,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大力传承和创新发展民族医药,累计为5.3万余名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

图片4.jpg

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科研创新成效显著。该县中医院成功研制7个常见病民族医药院内制剂。2020年8月,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土家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暨子基地建设启动会议在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召开,保靖县中医院凭借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成为该研发项目的五家子基地之一,该县中医院承担两个常见病特色诊疗技术研发项目既加大“土家医药筒滚熨疗法治疗痛经”“土家医小儿提风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推广应用。

基于研发项目疗效好、应用广泛,2021年1月,该县中医院土家医药简滚熨疗法治疗痛经、土家医提风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两项特色技术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授牌“特色技术示范门诊”,同时,挂牌成立的“国家中医流派刘氏小儿推拿二级工作站”,年门诊量3500人次至4000人次,推动全县中医服务总量在2024年达到17.22万人次,今年1至8月达1.23万人次。

据了解,保靖县正在推进三大民族中医药项目:打造“中国非遗村医之乡”品牌;将酉水河打造为非遗村医文化河,建设酉水康养文旅港;建设吕洞山、白云山和万云山民族医药重点传承发展区,建设“非遗村医”文化中心。建设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金库,对县域内濒危野生药材加以保护。成立“非遗村医”基金,出台支持中医、民族医传承发展政策措施,支持名中医、名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非遗村医技艺产品化、商业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此,该县正在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医、民族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和流程,加大对民间良方、诊疗技术和非遗技艺的保护、收集与传承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财政补贴、实施传承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传承人举办培训班、开展带徒授艺等活动,培养年轻传承人才,推动民族医药和非遗医药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一审:张晓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书凤 姜飞燕

编辑:吴学敏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3/54/152696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保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