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5月27日讯(通讯员 肖秀萍)十九年耕耘,从王家坪的几分试验田到300余亩翠玉猕猴桃基地,成为最美科普推广员、州优秀科技特派员的张承忠感触良多:“当年到镇上要走半天山路,现在半小时就能进城。路好走了,人流量自然也就噌噌往上涨,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了!”
在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的猕猴桃基地,阳光穿透翠玉般的藤叶,将青果镀上金边。38名果农手持剪钳穿梭藤架,精准剪除畸形果、病弱果。
“疏果是提质的关键环节。”天顺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承忠介绍,通过控制每枝挂果量在3-5个,辅以剪除徒长枝、病弱叶等技术手段,优质果率可提升40%以上。这种精细化管护模式,让基地每年稳定产出20万斤优质猕猴桃。
保靖天顺猕猴桃基地位于这片海拔650米至800米之间,因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成为猕猴桃的天然乐土。张承忠联合中科院研发的“请君入瓮”捕虫装置替代了化学农药,注册的“酉水阳桃”等商标让鲜果身价倍增,探索延伸出冻干、果酱、果酒等5类深加工产品,把“果中之王”的营养优势转化为全产业链价值。
村民彭秀菊的水桶里已攒了半筐坏果,她笑道:“挑出好果,个个能长到标准果重。在家门口务工,一年能增收万把块。”基地每年提供540个临时岗位,4万元土地流转费与每亩20元村集体分红,让“酉水阳桃”从脱贫果蜕变为共同富裕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碗米坡镇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定位,坚持上下联动、院村协同,整合优厚的文旅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柳树坪村二艳辣椒、押马村食用菌、首八峒村亚热带水果、磋比村黄豆、沙湾村“寻觅村味”和白云山村休闲观光旅游等,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从山间小路到产业大道,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碗米坡镇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科技之光照进武陵深山,乡村振兴的“猕”恋故事,正酿出比蜜更甜的时代新篇。
一审:何晗竹珺
二审:张晓莉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秀萍
编辑:彭梦媛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9/61/1499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