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箴言穿越千年,至今振聋发聩。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治理难题,如何以文辅政、以笔促行,是每一位干部必须深思的课题。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基层干部当以问题为墨、以实干为笔、以民心为纸,才能真正写出有温度、有力量、有担当的时代之作。
一、文章为时而著,首在直面现实痛点
笔墨当为现实服务,文章要回应时代关切。基层干部撰写文章,不能停留在“穿靴戴帽”的空泛口号中,而应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真正写出“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
要破除形式之“虚风”。当前,一些基层文章仍存在空话连篇、套话成灾的现象。这不仅浪费了资源,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文章贵在真实,贵在务实。干部提笔为文,应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为目标,摒弃“高大上”的空架子,回归“实打实”的真功夫。
要察民情之“小势”。群众的一声叹息、一句牢骚,往往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中的梗阻。干部要善于从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捕捉“微表情”“微需求”,在细微之处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民声。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写,文章才会有温度、有共鸣。
二、文章为事而作,重在解题破局之策
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推动解决问题。基层文章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从“纸上谈兵”转化为“治理良方”。
要以调研筑基,谋务实之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一篇优秀的基层文章,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之上。干部要走出办公室、沉入一线,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数”,才能写出既有问题剖析、又有解决路径的高质量文章。
要反应社会关切,承担社会责任。文章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字游戏,而是回应群众期盼、服务社会发展的思想武器。基层文章要关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现实议题,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社会的疑难杂症转化为治理路径,真正做到“为民立言、为政献言”。
三、文风见作风,实干显担当
文风是作风的体现,是干部精神风貌的“窗口”。基层文章的底色,应是“短、实、新、深”的四字风格,体现的是干部为民服务的初心与能力。
“短”即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不讲空话、不绕弯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核心的思想。
“实”即内容真实、对策务实。文章要有数据支撑、有案例佐证,能落地、可操作。
“新”即观点新颖、表达鲜活。善于用新视角看问题、用新语言写文章,避免陈词滥调。
“深”即思考深入、剖析深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而要深挖问题背后的症结根源,提出有深度、有远见的对策建议。
四字文风,既是写作要求,更是作风要求。写文章,是练笔,更是练心。唯有以实干为笔,方能写出有力量、有担当的文章。
四、回应时代之需,笔墨当有为民之心
文章之力,在于凝聚人心;文章之重,在于回应时代之需。基层干部要多坐群众的“板凳”,少摆干部的“官架”;多写群众看得懂、听得进的文章,少搞“自我欣赏”的空谈。
新时代呼唤新文风,新征程需要真文章。愿每一位基层干部都能以“实”字当头,以“干”字为要,把文章写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写进群众的心坎里,在笔墨中诠释担当,在实干中践行初心,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青春之笔书写基层治理的时代答卷。
一审:张晓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宋逸飞
编辑:田清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54/57/1534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