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10月24日讯(通讯员 张彪 彭书凤)一位饱受慢性腰痛折磨多年的张大爷,因长期依赖止痛药,不仅效果渐微,肠胃也饱受副作用之苦。不得已,张大爷近期来到保靖县清水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治疗,医生仔细查看他的病历,耐心询问病史,结合舌苔脉象,认为其病机在于“肝肾不足,寒湿痹阻”。中医馆的医生没有延续原来的用药方案,而是大胆调整,停掉西药,采用温肾强腰的中药药包外敷于肾俞、命门等穴位,同时辅以温针灸,选取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调和气血,温经散寒。几周下来,张大爷的疼痛明显缓解,困扰多年的胃部不适也随之消失。据悉,这是保靖县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书写“健康答卷”的一个生动事例。
2025年是保靖县建设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上交成绩单之年。该县自2022年8月获批试点以来,以“政策为基、人才为核、服务为要、产业为翼”,走出了一条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健康答卷”。
政策领航,构建发展“强支撑”
试点工作启动之初,该县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协调小组,先后印发《保靖县建设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县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县财政持续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传承基地、重点专科、“治未病”能力及人才培养建设,形成“党政主导、行业落实、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筑牢制度保障。
人才筑基,激活传承“源动力”
目前,该县“西学中”培训班的学员正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医知识,这是该县深化校地合作的生动缩影。试点三年来,该县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吉首大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设立2个教学实践基地,开设“西学中”培训班,共培养学员101名。订单定向培养32名中医类医学生,注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22名,每万人拥有量达0.9人。同时,挂牌5个中医类名医工作室,累计服务患者约6万人次,通过“名师带徒”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培育基层人才,每年开展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更让土家医、苗医特色技法扎根乡村。
服务升级,织密健康“保障网”
该县中医院完成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中医门诊建设,骨伤科、心病科、肿瘤科、肛肠科获评省级重点专科,积极开展“中医民族医特色诊疗中心”、中医药服务“基层惠民”行动。在该县中医院土家医门诊,患者对其95%以上的治疗有效率赞不绝口;小儿推拿科作为“国家中医流派刘氏小儿推拿二级工作站”,年服务量超6000人次。如今,全县12个建制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其中9所建成“旗舰中医馆”,可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今年1-9月,全县中医类服务达20.1万人次,占医疗服务总量32.42%,较2024年提升12.7个百分点,“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成为群众的真实体验。
产业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
走进该县中医院,合香珠手串、中药耳环等中药文创产品香气沁人心脾。试点期间,该县研发7种院内制剂,目前均已完成备案即将投产;同时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吉首大学合作研发的药膳及“三高”调节制剂也稳步推进。截至今年10月,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万亩,链上重点培育企业20家,2024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总产值达3.36亿元,统筹规划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康养体验中心、中药材四季花海观光园产学研一体化等项目,将推动“中医药+旅游+康养”深度融合。
文化铸魂,擦亮民族“金名片”
该县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六进”行动,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00余场,参与群众超过2万人;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200余个、文稿500余篇,总浏览量超百万人次。同时,深入开展“良方妙技征集活动”,挖掘整理民间单方、验方,18名中医药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州级2人、县级16人)通过传承培训,让土家医、苗医等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3年试点上交成绩单在即,该县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已从“打基础”迈向“提质量”新阶段。下一步,该县将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在守护群众健康、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审:张晓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彪 彭书凤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54/68/1537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