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10月31日讯(通讯员 宋逸飞)10月24日,2025年村厨村艺大晒全国邀请晒在湖南省保靖县盛大启幕,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1月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乡厨大师齐聚一堂,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文化盛宴,苗家酸菜鱼、临沂炒鸡、洛塔大肉、“青椒精灵跃五花”等一道道独具特色的美食征服了现场食客的味蕾,不仅展示了中国餐饮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更蕴含着无数匠心独运的烹饪技艺。

除了美味大餐,非遗节目表演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酉水船工号子、苗族大歌《吉宝颂》、土家服饰秀、中华传统武术《太极当道》等文艺节目也让游客们眼前一亮。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被这一连串的“初次体验”深深震撼,不禁感叹道:“这是一段美好的旅程,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美食和文化!”
这场以“山水为笔、美食为墨、人文为韵”的盛宴,不仅为游客带来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沉浸式旅游体验,也激活了本地特色旅游资源,使散落在乡野山头的好山好水转化成农村的“聚宝盆”,激活了县域经济发展“一池春水”。2024年以来,湖南省保靖县通过举办“村厨村艺大晒”系列活动,探索出一条“制度松绑释放群众创造力、文化自觉激活乡土生命力”的振兴路径。截止目前,活动全网曝光量突破100亿次,2024年至今,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42.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16亿元,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保靖样本”。本文将聚焦乡村旅游五大核心困局,解析保靖文旅融合实践的破题逻辑。
同质化困局:文化引领实现“千村竞秀”
保靖县通过深度挖掘乡土文化独特性,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
特色场景赋能:大晒现场内设农家灶台和非遗工坊,将包谷粑制作、酱油酿造、苗族刺绣等传统工艺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游客互动转化率达70%。相较传统静态展陈,互动场景使游客复购率提升3倍。
非遗活态传承:苗鼓表演剥离程式化展演,回归农耕节律,形成“一地一节气,一寨一鼓点”的差异化表达;土家族服饰融入现代剪裁登上T台秀,实现“民族符号”向“时尚语言”转译。这种“基因级解码”使文化根脉既保留传统特质,又契合现代审美需求。
IP生态构建:打造全国性“村厨村艺大晒”品牌,以“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市场运营”的协同模式,活动以来,累计吸引全国500余支队伍参与活动,同场“晒”美食、“晒”文化、“晒”技艺,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
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使保靖突破同质化困境,实现从“千村一面”到“千村竞秀”的质变。

参与度困局:创作权下沉激活内生动力
针对“干部干、群众看”的痼疾,保靖通过三重机制重塑群众主体地位:
创作权开放:活动以来,3000余道特色美食、300余个节目均由村民自主创作,既有土家山歌、苗族鼓舞等精彩纷呈的非遗节目,也有红烧肉、羊肚菌等吸引游客味蕾的当地特色美食。村民自主设计活动流程、文化叙事与展演形式,实现文化生产话语权回归。
低门槛参与:通过零专业限制、全龄段准入、跨代际协作的参与机制,打破精英文化的垄断,参赛选手里老中青幼各个年龄段均有队伍报名,实现文化活动从“精英主导”到“全民共创”的方式突破,充分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数字化赋能:村民通过直播平台直接对话300万线上观众,土家牛头宴制作过程中参赛选手兼任厨师与文化讲解员,让游客“食其味”更“知其源”,T台走秀衍生“云端学徒制”等新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线上传授技艺,实现文化传播权回归。
群众创作权的回归,使乡村振兴从“政府独奏”转向“全民交响”。
持续性困局:长效机制破解节庆依赖
保靖通过构建“月月有主题、四季不停歇”的长效运营体系,打破“旺季过旺、淡季过淡”的节庆依赖:
时间维度延伸:构建“春采茶超、夏跑非遗、秋燃茶BA、冬创冰雪宴”四季活动矩阵,陆续推出茶超、茶马、茶BA、茶排等特色活动,将节庆爆点转化为常态化场景,彻底摆脱“节庆爆红、日常冷清”的运营困境。
空间场景升级:将村厨小院从临时晒场升级为拥有34栋特色建筑的长效载体,打造“灶台(生产)+舞台(展演)+柜台(售卖)”三维业态集群,形成全方位触动参与者“五感”的活动现场,让游客在一场场沉浸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互动体验,愉悦消费,活动期间日均客流量稳定在2000人次。
传播方式革新:培育“乡村主播”“村寨代言人”等一万名新媒体人才,打造本土新媒体矩阵,持续拓展线上“新媒介”宣传渠道,利用名人效应宣传推广,全方面提升传播广度、亮度、深度、应度、温度,以沉浸式传播激活乡村文化长效热度。
常态化机制的建立,让乡村发展摆脱“节庆依赖症”,实现四季常青。

价值转化困局: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跃迁
保靖通过系统思维打通“文化变现”路径:
符号经济赋能:将“村厨小村”升级为农特产品展销枢纽,搭建农特产品直播间,保靖黄金茶、羊肚菌、湘西腊肉等优质产品依托数字营销实现“云端出圈”,打造“村集”平台,设置“共享摊位”,开展农特产品“赶大集”活动,全面激发乡村消费市场活力。2024年,带动保靖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1.79亿元,2025年1-10月已突破1.4亿元,形成“文化传播-消费转化-产业反哺”闭环。
消费场景再造:活动期间,舞台展演区轮番上演非遗节目,吸引广大游客驻足观看;周边非遗工坊将酱油酿造等传统技艺分解为可视化工序,极大提升了游客参与度和互动性;非遗美食区吸引游客品尝打卡,并通过直播带货完成“乡土符号-消费品牌”价值跃升。
坚持旅游为民:秉承“主客共享”发展理念,“村厨小村”免收门票,游客一年四季随时进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供给,推出“村厨村晚”“农民诗会”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区域内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兴旺,使游客流量转化为持续经营根基,真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使乡村文化活动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风险失控困局:“三不原则”下的有序创新
保靖通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平衡乡村文化活动的活力与秩序:
话语权让渡:坚持“不设评委、不定标准、不限形式”原则,把活动话语权、策划权、执行权交给群众,激发基层活力与创造力。
规范市场秩序:秉持“政府引导不主导、市场主推不失序”理念,组建工作专班、设立专项资金为活动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发“晒-哇塞”小程序实现活动报名、直播导流、数据监测等服务的数字化。
安全防控前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活动期间实行全流程的安保与客流管理,实现治理从“事件驱动”到“系统驱动”升级。
制度松绑与风险防控的辩证统一,为乡村文化活动划定安全发展区,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结语
保靖实践的本质,是以制度松绑释放群众创造力,以文化自觉重构发展坐标系。当“村厨小村”从临时晒场升级为长效载体,当非遗工坊从文化展台变为产业平台,乡村旅游便跳出了传统路径依赖。这种“群众主创、文化铸魂、制度护航”的协同模式,不仅破解了五大现实困局,更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方案——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在于让乡土社会重获定义自身发展的能力,唯有让农民站“C位”,让文化当“主角”,方能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审:张晓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宋逸飞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54/75/1539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