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读彭学明长篇纪实散文《娘》
捧着朋友推荐即刻买来的《娘》,翻开书页,娘的不幸、苦难,儿子的命运,紧紧纠结着我的心,催促我翻开一页又一页……,眼泪挲挲流出,心随着娘的遭遇而跌宕起伏。
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啊,作品以儿子从两岁时起,跟着娘讨吃、流浪,到后来的读书、考学、工作、婚恋,直至娘去世为叙述主线,记述了娘为养活儿女受尽苦难和辛酸的故事。作品用对比映照,深刻独白剖析心灵。话语平凡、简洁、质朴;风格流畅、清新;情感纯朴真挚,令读者不得不感动。读后掩卷,令人沉思:作者把娘的命运、个人的经历、苦痛和思念,化着了所有人生、人类共同的思念与痛苦,概括了很多人的共同感受,把它倾注于笔端。这既是作者对自己独特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社会普遍存在的母亲的舔犊之情、儿子的跪哺之恩的高度概括和崇高赞扬。
想起我的娘已离世八年,她老人家的一生像散文中的娘一样,为儿女长大成人,备受苦难艰辛;为儿女成长发展,耗尽自己的生命。感同深受的缘由,觉得实该抒抒读后心怀。感谢彭学明,感谢我们的作家,给我们找回了“娘”,留下了“娘”。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这是中国的“娘”,也是世界的“娘”。《娘》为什么那样使人牵肠挂肚?
(一)
《文心雕龙》曰:“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心者,思想矣。作者的思想要寄托到文章里。长篇散文《娘》通篇饱含着深邃真挚丰富的情感内容,正很好地体现了“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的要求。全篇8万余字,从熬溪取口粮、落户古丈彻土库上布尺,到古丈二中读书、母亲缮粮、高考、复读、考取吉大、工作后接娘进城、在张家界、婚恋等等,直至母亲去世,叙事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元年。此间先是“文革”,后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一段短暂迷茫之时,再是改革开放“各奔前程”、人心浮躁的阶段。娘和儿子生活的每一次转点,都有时代的痕印。是娘与儿在和社会、时代、家人、亲友碰撞,交织着千种万种情感,娘的护“犊”之情、乡亲之情、家族之情、家乡之情,儿子的孝敬之情、兄妹之情、师生之情、家族之情等等,相互交织、映衬,情感内容真挚丰富。作者对各种情感轻重分明,——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或述或泣。读者的心与作品深邃真挚的情感息息呼应,心灵阵阵震撼。
以作品中娘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的婚姻,敢于拼其全力和影响儿子生存、发展的人事斗争为例,娘的那种护“犊”之情,何等温暖人心。
作者出生在国家饥荒的年代,注定要给娘带来一生的苦痛和磨难。作者感叹自己身世:我是一个不准出生的人。正是国家饥荒的年代,孩子太多养不活,就不让其出生。娘竟然吃了七副草药,也没打掉腹中的我。娘便不顾一切反对,生下了我。娘是冒着很大的风险让孩子出生的。为了孩子的生命,放弃了自己的婚姻,远走他乡,过着乞讨般的流浪生活。为儿舍己舍命,是娘思想的伟大崇高。
儿子不满两岁时,娘带着到熬溪向爹讨要法院判给的十八年口粮。要粮未成,竟变成扯皮吵架,最后“抢儿”别离。写得十分生动:
见娘背起我就走,……
爹就抓住娘的背篓,不让走。
娘死命地往前奔,偏要走。
一来二去,背篓里的我只差被他们拽出来。
我被吓得哇哇大哭。
情急中,爹把我从背篓里抱出来,死死箍着,娘怎么抢也抢不过来。
爹喊,你要走你走,儿子我要。
娘喊,你早搞什么去了?儿子养这么大了你要?
……
两人你争我抢,我吓得哭声更大。
我哪里肯认我爹,对着我娘大哭大喊,要娘。
所有的人,都被我哭喊出了眼泪。
寨上人对我爹说,快松手家云哥,莫吓着你儿子!退给嫂子吧,这儿子,命里是嫂子的。
爹放了我,泪,也伤感得流了。
娘像怕我再被抢走似的,背了我就跑。
一跑,就是十六年。
寥寥数句,勾勒出一幅山村妻离子别的场景。文字里有村上人公认娘的勤劳、善良,也有娘敢作敢为、无所畏惧勇敢品格的体现,饱含真情实感,读着令人揪心。“一跑,就是十六年”,简练、深刻,意味深长。是对娘今后人生的伏笔,也深含作者童年少年的苦痛与悲哀!
为了儿子的生存权,娘在彻土库生产队晒场救儿与人拼打的场景,也是动人心弦、令人心酸。几个小伙伴在晒场玩耍,后来打架了,那几个小伙伴输了,他们的大人就跑来帮忙,“把我提起来,扔进了坪场下的稻田。我被吓得不晓得哭喊。”就在这时,“娘却疯了,丢下正在翻晒谷子的木耙,跑到坎边,边哭边纵身跳进田里,把我从田里扒出来,背上岸。然后就疯了似的,扑向那个把我扔进田里的女人。”
儿子被扔进田里,关乎儿子的生死啊!娘的反映之迅速,动作之快,“疯了”,“丢下木耙”,“跑到坎边”,“边哭边纵身跳进田里”,“把我从田里扒出来”。足见娘对儿子的深情,对儿子生命的珍爱。可是后来的结果,娘被那一家人打晕了过去。
要不是众人看不下去,拖住了他们一家人,娘也许那天就被他们打死了。二姐那时也小,吓得站在旁边放声大哭。当二姐鼓足勇气也去给娘帮忙时,被那女人的丈夫像老鹰拎小鸡一样,一拎就扔得老远。
一个改嫁来到这陌生地方的女人,无亲无故,是比别人要矮半截的。随娘儿女也是一样,得不到关照和可怜。“满身是泥的娘,晕死在晒谷坪上,很久才被人喊醒。稻谷像蚂蚁一样,粘满娘的身上和嘴角。娘,就像一捆被人割倒的新鲜野草,在烈日下曝晒萎缩,卷成一团,奄奄一息。血和伤,在烈日下,烤成了带着黑斑的红薯干。”这些字眼,深含着儿子对娘的满怀悲痛和深情的无奈。
最为动人的是写母亲缮粮。缮粮是湘西特有的一种讨吃手段,秋收时节生活困难的人们到田野里捡拾粮食,是人们对粮食的爱惜,也是天老爷对穷人的恩赐。作品里娘的缮粮,是拖着病痛的身子,朝着儿子读书方向,一寸一寸地挪动。写得十分生动深刻:
正值秋天,是秋收的时候。娘选在这样的时候出发,就是去跟秋天要生活,要生存,要活命的。
看到一片田园,娘停下来,走进田园,捡拾秋收后遗落的稻穗。一线一线,一捧一捧,一粒一粒。
看到一片庄稼地,娘停下来,走进庄稼地,捡拾秋收后遗落的苞谷、豌豆、黄豆、绿豆和红薯。一个一个,一爪一爪,一颗一颗。
……
空旷的大山和田地里,缮粮的娘像一只散架的瘦鸟,耸拉着翅膀,艰难觅食。
{Ky:PAGE}
天快黑时,娘就找一户人家,跟人家讨一口水喝,讨一碗饭吃。如果人家不给,娘就另外再找一家。如果附近没有人家,娘就只好挨饿。实在饿得不行,娘就点一堆火,把缮来的苞谷或红薯烧一个,就着泉水充饥。然后找一座风雨桥或一处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铺一捆稻草,住下。
……
每个村庄,每个寨子,娘都会缮上十天半月。娘是生活逼出的一把梳子,把村庄和田间,一一梳遍。
周围每个村庄和寨子的人,都知道上布尺有一个半身不遂的女人在缮粮盘儿养女……
心地好的人家,还会主动把娘喊到家里住上一宿、吃上一顿。等娘缮到几十斤粮食时,那些人家就会主动地帮娘把粮食给我送到学校,给妹妹送到家里。
多深的情义,多好的人们!读着这些文字,眼前就好像有一个年过半百、半身不遂的老人在山川、田野挪动……叙述缮粮的事情,表达出来的是娘的思想,娘的灵魂,是跟秋天要生活,要生存,要盘儿读书!娘的艰苦的生活,是因为她有着一个大思想,有一个要把儿子盘出头,要儿子今后有个出息。这份爱是娘无穷无尽的动力。
娘无论如何都要送儿子去读书,要把儿子盘出头。为了儿子的发展,娘愿吃尽天下的苦难。事情偏偏不顺,儿子第一次高考离分数线只欠1分。要命的1分,就像是一把刀子,捅进了娘的心窝。为了儿子的前途,娘要儿去复读。第二次高考成绩高出分数线68分,可是老天爷不给通行证(据说一只脚有点问题),一家人得个空欢喜。在一家人都很绝望的时候,娘躲在一边悄悄哭泣,怕影响儿子的情绪。“娘跪在地上边磕头边哭诉,乞求老天爷的可怜,娘说,只要老天爷让我考上大学,哪怕折娘的寿命去换,娘都愿意”。为了儿子发展,娘甚至想到结束自己生命,让“我和妹妹就是党的孩子、政府的孩子,就没有人敢欺负了”。让儿子成为孤儿,好由政府照顾。这尽管残酷一点,但也是娘疼儿的一条路啊!娘都想到了。娘痛儿,断肝肠;儿痛娘,假过场。确实值得世人反省。
娘虽然没读过书,生活磨炼使她通情达理,宽宏大量。尽管受尽了苦难,遭尽别人冷眼、谩骂,甚至身体的伤害,但娘总是记着别人的好,不记别人的过。教儿子“不要记仇,仇恨不是杀别人的快刀,而是毒个人(自己)的慢性毒药”。高考得到了录取通知书,娘要儿子到寨子上一户人家一户人家的感谢。娘的伟大纯朴的感情,谁不感叹!谁不动情!娘是一个善良博大的女性,是一个看云知天的哲人!
儿子对娘的爱从一开始就是千丝万缕、骨头和肉一般的相连相依。怨恨也是爱,苦痛的爱,深远的爱;悔恨更是爱,痛彻的爱,撕肝裂肺的爱。娘去世后,作者用犀利的笔锋,直剖心灵深处,令人感动。“娘吃尽的千千万万苦,都是因为我。娘受尽的千千万万罪,也是因为我。命中注定,我是娘一生都要背负的孽债!娘,一块坚如磐石的寒玉,以月的清辉把我镀亮,以天的胸怀把我接纳,以海的深情把我养育。若有来生,我还是娘的儿子,匍匐在娘的脚下,亲吻娘的前世今生”。犀利的文辞、深邃,令读者叫绝!
娘去世后,送娘“回家”的记叙,极具湘西民间风俗特色,情深意美。儿子满足娘生前遗愿,死了要去二姐那里。“娘安详地躺在卡车里,穿过一座座大山一层层黑暗。我和刘明成、张玉球等几个朋友坐在娘的身边。我就那么一直捏着娘的手,牵着娘的手上路,在无尽的黑里,我怕娘找不到去二姐家的路,我怕娘看不见路摔着了。刘明成和张玉球一路放着鞭炮,撒着纸钱,给娘招魂、送行。我则一路捏着娘的手跟娘说话。”
这时候的儿子是什么样的心情?欲哭无泪,欲语无音!文中三次出现娘的手、娘的身“软软的热热的”。娘没有死,这是儿子的感受,一直捏着娘的手,牵着娘的手上路。依照湘西习俗,“一路放着鞭炮,撒着纸钱,给娘招魂”。用民间习俗祭悼母亲,读者觉得亲切、感人,尽管是对娘深恩回报之万一,但毕尽是儿的孝心与虔诚。儿子用湘西最隆重的葬礼,请道士先生给娘做了十一天道场。 “十一天,我们日夜不眠地跪在娘的灵堂前,看道士先生敲锣打鼓地为娘招魂,为娘超度,听道士先生给娘昼夜不停地唱《十月怀胎》、《二十四孝》。我们像一只只淋湿了翅膀的寒号鸟,跪在娘的灵前,泣血流泪”。
有些人也许不解,这么迷信?不是!道士先生昼夜不停地唱的都是对人世间母亲的颂扬。是对儿女孝心的一次洗礼,一次升华。儿子对娘复杂的情感,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作者自己情感的强烈需要,也是作者对世事人情困惑和思考。我以为,作者深层次的目的,就是希望从民族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精神结构中,寻找娘灾难的时代根源,寻找人性的呼唤。作者用“诗”的坦诚与宗教忏悔情结,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道德楷模,这个楷模就是“娘”。难怪作者在结尾的时候,用“十月怀胎”作结,读来十分亲切,这应该是作者的特别用心。
(二)
《娘》从头至尾都有作者不断剖析自己的独白,这是《娘》写作的独有特点。作者把自我置于事件之中,直抒胸意,剖析自我,升华情操。作者完全撕破长期以来留给世间“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自我形象,将在特殊环境、特殊家境中所形成的畸形性情、对母亲的抗逆不敬,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将“我”与现实的真实结合起来,以深沉、悲泣、绝望之情的方式,对“自我”进行真诚的拷问和反省。可以说,长篇散文《娘》的过程,是彻底地、毫不留情地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良心的历程。相信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受到灵魂的洗礼。
在上布尺当娘遭到继父毒打时,作者写自己不晓得上前帮忙解劝,而是站在旁边看热闹。他心里仇恨娘把他们带到了这样这里,被人看不起,受人侮辱,是娘下堂带来这样的屈辱。因此对娘的不解,对娘的怨恨,对娘的抵抗,从小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古丈二中读书时,寒暑假不回家,是为了逃避家庭的郁闷和寨上的白眼,作者剖析自己:“对娘的冷漠和粗暴,何尝不是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呢?我不知道,我当时的举动,给娘的伤害有多深多痛,但我知道,我对娘的冷漠和粗暴,的确是插在娘心口上的一把刀”。作者在网上谈自己写《娘》时的动机,他说,只有完全真实袒露自己最真实、最丑陋的部分,才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娘。正因为作者带着真挚的情感,在他的笔端流露出来的才是动人心魄的叙述,感人肺腑的直言,真是字字带泪,句句是情。
两次高考失利之后,作者的思想极度低落,剖析自己是“变态的人格、扭曲的心灵”:
……
想死,不敢死。
想活,好难活。
我第一次深深品味了生不如死、死又不甘的滋味。
“想死,不敢死。想活,好难活。”这是内心深处的独白,只有到过死亡边缘的人,才有这切肤之痛的感叹!在最难活的时候,娘总是安慰他,要他再去复读。儿子看到娘苦痛不敢说,躲在一边哭诉时,儿子醒悟了。他剖析自己:娘的眼泪像一夜洪水,冲垮了我坚硬的心堤。我的精神和良心被娘凄凉的哭声半夜唤醒。娘的哭声和诉求,让我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和方向——人不能光为自己活,还得为亲人活,为别人活。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条路,人生还有很多条路。他记住了娘的话,要走好地上的路。地上的路,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堂之路,而是结结实实的生活之路,过日子的路。他拿起锄头,跟娘下地了。
考上吉首大学时,娘把录取通知书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仿佛多年未见的亲人。十分真实、深刻。作者这时对自己剖析:
都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可我总觉得我是娘心中的一块石头。肉不会伤着娘,石头却会压伤娘。我以我二十年的沉重,压弯了娘的脊背,压白了娘的头发,压老了娘的岁月,压没了娘的幸福。有时候,我更觉得自己是插在娘心中的一根肋骨,把娘心戳得鲜血淋漓,伤痕累累。我打心里盼望就此搬掉娘心中的一块石头,盼望吉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真如一面人生的琵琶,给娘的后半生一点点幸福、一点点快乐。
深刻而入微的语言,以具象写抽象,将千丝万缕难以言状而又无法排遣的痛悔之情直倾而出,更将那是“痛”是“悔”、令人哀痛至极的深情淋漓尽致地挥洒。“石头”和“肉” 比喻恰切、生动,读着令人醒悟,震耳发瞆!
故乡给作者的童年留下的是苦痛、磨难,长大后却都变成了“爱”。作者直剖心灵的感受,也十分生动、感人,成为作者的挂念,不舍的情怀。去舅舅的家有百多里山路,“我明白这百里山路虽然弯弯曲曲,却一直连着骨肉亲情”。对于作者的出生地,是娘的伤心地,但娘一再动员儿子去看一看。十八年后,作者回到了它的怀抱。
{Ky:PAGE}
“在娘的再三劝说下,回到了那个模糊而久远的出生地——熬溪。
当娘站在小山腰,指着一片村庄说,这就是熬溪时,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我蹲在地上,呜咽抽泣。——家啊!我终于见到你了!
十八年,我在他乡异地从没流过眼泪,哪怕再大的委屈,我都没有流过眼泪。那些苦难和委屈,早就变成了坚强的骨头,支撑在我生命的历程。可是,当我踏进故乡的土地,看到故乡的瓦房和炊烟时,我的泪居然决堤似的奔涌出来,怎么都抑制不住。故乡,是可以让游子尽情流泪和安放悲伤的地方。
我出生时远走他乡的第一滴泪,漂泊了很久,落回了故乡。”
直抒心灵,极有情感,十分深刻!爱恨情仇,饱含在那一滴泪中。恨之切才会爱之深!好一个“第一滴泪,落回了故乡”,意味无穷,故乡的苦难给了作者爱的根基、爱的营养。
《娘》中,也有许多新奇的比喻,读后使人久久不忘。在复读补习中,作者对于课程学习的记叙十分独特。“课程于我,就像一件衣裤。穿在身上,再熟悉不过。补习课程,就像缝补衣裤,查漏补缺,越细致越好。我一针一线地把课程和日子串起来,一页一页地翻,一天一天地读,把书翻得烂如猪尿泡,尽是缺角和损角。”把学习比喻成穿衣、缝补衣裤,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也可看出作者学习的刻苦与用心。
湘西的山是万宝山。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都会敞开胸怀,向那些勤劳的人们献出自己的宝:蕨菜、鸭脚板、枞菌、金银花……文中写得细腻而生动,如亲临其山,尽见其宝:
一山一山的金银花开放时,娘和妹妹就采一山一山的金银花,晒干,卖钱。一山一山的竹笋长出时,娘和妹妹就扯一山一山的竹笋,剥壳,卖钱。还有一山一山的蕨菜,一山一山的“鸭脚板”,一山一山的枞菌,娘和妹妹都会扯来,卖钱。最值钱的是枞菌,枞菌是长在松树边的一种菌子。我们湘西叫松树为枞树,长在松树边的菌子,就叫枞菌。枞菌一丛丛地长在松树边的棘蓬里、草丛中,大的若拳,小的若扣,特别鲜,特别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山珍。娘和妹妹舍不得吃一口,全卖给了城里人,因为那是城里人最喜欢的一道菜,能卖最好的价钱。
大自然的美是无私的,公平的。它永远与勤劳的人们、心地善良的人们为邻。“一山一山的金银花,一山一山的竹笋,一山一山的蕨菜,一山一山的“鸭脚板”,一山一山的枞菌”,如此富饶的大山,只有在湘西生活过的人,才会有如此的体验。这是苦难中美的升华,让读者心舒气顺,领略大自然美的享受。
(三)
长篇散文《娘》,浓烈的地方语言叙述,拉近了作品与人民的距离。湘西方言属西南官话,全国有成渝、昆贵、黔北、黔南、鄂北、湘南等11个片区使用,面积广大,语法系统与普通话有较大的一致性。作品一开头就出现“米”(读mi,“没有”的意思)。“吵乱了,吠破了”、“泡儿”、“米过”、“捱”(捱,读ai)、个(各,读ge ,自己的意思)、家务堂(家族)、信他摆(安排)、哪门(怎么)讲、不过(不给的意思)、踩脚迹(到过这里意思)、死出去(快出去)、留跟(给的意思)他们、“死死箍着”、摔抱鸭子(摔跤)、炼一顿(打一顿)、分比子、落脚货(最差的)、油盐不进(不听劝)、叉一筷子(参进来吃饭)、烧红锅子(炒菜没油)、脱的壳壳(十分相象)、不放手(急需的意思)等等。这些方言形象、简明、生动,创造了特有的湘西环境,使人和事更加形象,栩栩如生。如“泡儿”,本是湘西山上一种最好吃的野果,熟透的时候,红得发亮,看得见里面一包红甜水。讲小孩长得像“泡儿”一样,意思是长得好看,长得乖,嫩得像熟透的“泡儿”。方言,读来亲切。直接拉近了作品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娘带着不满两岁的儿子到熬溪村时,乡亲们“围着我转”,“捏我的脸蛋,摸我的鼻子,扯我的耳朵”。十分真切、亲热、生动。另外多处用到“讨吃”、“盘书”等方言,湘西的“讨吃”、“盘书”,不单纯是“生活”、“供读书”的意思,还含有艰难困苦、耗费钱米之意。
娘被错误的当作流窜犯关在公社时,母子相见,简洁的对话,也都是湘西人们口头语,真切,感人。
当我端着饭碗站在窗户边时,娘惊喜地站了起来,随后就落泪了。娘已经好几年没看见我了,娘流着泪问,你来了,学明,孔庆良大叔喊你来的?
我说是。
……
你大叔送的饭里还有好多肉,比你送的还多。娘吃饱了,你留着。
我知道娘是舍不得吃,想把肉留给我,就说,是不是大叔送的牢房饭好吃些,我送的饭不好吃?
我知道这样说,娘才会吃。
娘的泪水更多了,指着地下说,你看,你大叔给娘送了好大一碗,娘米(没)吃完。
我一看,木地板上,的确有一大钵米饭,上面的确有不少肉。娘肯定是伤心难过,一口都没有吃。
……
我说,娘,我晓得你米(没)吃,你吃。
娘说,儿,娘吃不下,
……
孔庆良大叔厉声呵斥,你娘被抓,就是因为你!不盘你和你妹妹读书,你娘会瘫痪?你不拼命读书,你娘会被抓起来?你娘不是为你还是为哪个?你这个米有(没有)良心的,再这样对你娘,我把你抓起来!
我胆怯地低下头嘟哝,我娘米(没)错,你抓我娘搞什么?
娘赶忙擦了泪水替我圆场,大叔,学明小,不懂事,你莫吼他。
孔庆良大叔瞪着我说,死到你学校去,莫到这里怄你娘,不晓得你哪门(怎么)读书的?书都读到牛屁眼里去了!
娘说,我学明成绩好,全校第一。
孔庆良大叔不屑一顾地,全校第一有什么用?连娘都不孝顺,全县第一都米(没)有用!死转去!
孔庆良大叔又说,把你的饭菜都端转去!你娘这里有我,饿不死的!
严厉的眼神和表情,使我不寒而栗。
我赶忙端了碗筷,往学校跑。
三人对话,多处用“米有”、“米吃完”、“吃不下”、“怄你娘”、“哪门(怎么)读书的”、“盘你和你妹妹读书”、“替我打圆场”、“书都读到牛屁眼里去了”、“死转去”、“像老鼠见到猫”等等方言,深刻的表达了三人各自的思想、处境,以致他们的性格。娘对孔庆良大叔的尊重、信任和了解,对儿的关怀疼爱;孔庆良大叔的威严、善良,对娘保护的方法和对作者的严格要求;作者对娘处境的心疼、不解,对孔庆良大叔的敬重和畏惧,都活脱脱地呈现出来,令人久久不忘,不得不反思那个“阶级斗争”年代,给人们带来的种种苦难。
另外,作品对湘西自然风物的描写,采用简略勾勒,却极大增强作品地方特色。散文一开头,描写出一个土家山寨。
{Ky:PAGE}
寨子不大,却有几蔸大古树,枫香树,高高的,有几个人合抱那么粗。是秋天了,地下一大片枫香叶,金红金红的,金黄金黄的。娘踩着落叶,落叶沙沙有声。一只狗从一户人家冲出来,对着娘和我吠。娘顺手从路边的园圃篱笆上抽了根竹条,对着狗挥。被吓退的狗,引出了更多的狗,一个寨子就被狗吵乱了,吠破了。寨子上的人都走出来,认出了娘,亲热地喊娘,心最热的,就手脚很快地走出来,在半路上迎接娘。狗们见主人跟娘是熟人,也懂事而亲热地摇起尾巴来,有的狗就远远退到一边,像做错事的孩子,默默地望着我们。乡亲们都跟着娘走到了石板路上,边走边跟娘讲话。
寥寥几笔,用“古树”、“水井”、“踩着落叶”、“狗吠”、“路上迎接娘”、’边走边跟娘讲话”,把一个土家山寨风物人群都描绘出来了。
对上布尺的叙述,也是同样手法:
“那山,实在是高,高得一抬头望不到顶,头晕目眩。娘的婚姻像是悬在高天上的云朵。上坡时鼻子贴着路面,下坡时,脚像伸进深渊。看到山越走越高,路越走越陡,谷越走越深,我一下子就恐惧地哭了。同行的一群人中就有人蹲下来,背我。母亲则背着更小的妹妹,爬山。背我的那个人就是我的继父,他是跟寨子上的人一道接我们母子三人的。
这背我的人姓金,他住的这个寨子就是上布尺。
这个寨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几级台地上”。
“上坡时鼻子贴着路面”,是湘西的俗语,形容路的陡峭。这里没有专门说上布尺如何山高路陡,只讲实在是高,高得一抬头望不到顶,山越走越高,路越走越陡,谷越走越深。作者是设身处地描述当时一个小孩子对上布尺山高山大认识,可信,真实。顿使人觉得,一架笔陡的大山突兀在眼前。
湘西方言使用,使山川地物更具独特。在缮粮的篇幅里,夜景的描写就是这样:
空旷无垠的夜里,山风徐徐,星月当空,重重山影都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一幕比一幕深,一幕比一幕浓。暧昧的黑影,因为树的茂密和稀疏程度而浓淡不同。树木茂密的,黑影是一团一团的,深而浓,像墨汁;树木稀疏的,黑影是一块一块的,淡而浅,像淡淡的水墨。夜风猛烈时,那黑黑的树影,也摇曳起伏,像墨流动。熟悉的青蛙反倒跟鸟一样睡着了,不知名的各种昆虫,则不知疲倦地叫。这些叫不出名字的山地歌手,一定是拿黑夜当幕布,拿大地当舞台,拿星星当舞美了,娘是它们唯一的听众和观众。当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声音在夜空中飘来时,娘躺在风雨桥上或岩坎脚下,会不会害怕?夜空中高远明朗的星星,会不会让娘想起孩子的眼睛?各种夜色中唧唧的虫鸣,会不会让娘想起孩子的歌声?孩子的眼睛和歌声,会不会驱走娘的孤单、恐惧,让娘胆壮和温馨?
夜晚,黑暗恐惧、蛙息虫鸣以及各种各样奇形怪状声音,在风雨桥上或岩坎脚下,娘的生活是凄凉和孤独的,但会想起孩子的眼睛和歌声。现实的苦痛和信念的浪漫交织在娘的生活里。娘有信念活着,有希望劳动着,讨吃着。娘相信,老天爷是会给好人生活的出路和胜利希望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自己家山林的描写,同样是寥寥几笔,却情有独钟:“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绿意,组成了郁郁葱葱的画意和景色。在这一片苍茫的绿色里,乔木和灌木是最好的夫妻和兄弟。乔木高大,灌木娇小。乔木灌木相好相依,以身相许。那些高人一等的绿色是乔木的,高人一等的绿色疏朗、深沉、飘逸。那些低人一等的绿色是灌木的,低人一等的绿色柔软、鲜嫩、稠密。一挂流泉从山顶上飞泻下来,把一山绿色隔成两瓣,洁白耀眼的颜色,仿若一匹洁白的哈达,长空练舞,飞金溅玉”,“娘对山林的树木记得一清二楚,茶树一百二十六蔸,桐油树六十二蔸,杉树九十五蔸,柏梓树、枞膏树(松树)、椿木树等等,如数家珍。”作品写乔木和灌木是最好的夫妻和兄弟,相好相依,以身相许。人格化的比喻,形象生动。这是作者对娘承包山林的赞美,对娘劳动成果的颂扬。虽然只是一个家庭承包的山林,实则是农村责任制之后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湘西农村之美,跃然纸上,十分可爱,令人向往。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秦加生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6/12/5893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