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可权(汉族)
当我们驱车数百里来到“中国最后一座乡间侯府”——双峰县荷叶镇富厚堂时,已经是中午12点。谢绝饭店老板热情的迎候,我们开始参观这座慕名已久的晚清重臣曾国藩故居。
青砖碧瓦的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后山上树木茂密,古树参天。从远处看,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北面的大门前原来是一条蜿蜒东流的小河,近几年改建成了一片100多亩、半圆形的荷叶塘,荷叶铺满池塘,正是荷花盛开。
我们从上方悬挂“毅勇侯第”竖匾的北门进去,迎面回廊正中间大门上一块“富厚堂”的横匾,大门两边一副篆书对联:“清风世守、盛德日新”。据导游介绍,富厚堂原名八本堂,取曾国藩“八本”的家训,后曾纪泽据《汉书·功臣表》“列侯大者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一语而改现名。两边的对联也是出自这位学贯中西,历任英、法、俄诸国大使的曾国藩长子之手。
土石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明清沿中轴线对称回廊式建筑风格的富厚堂,在初秋烈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仿佛在无声地述说她140多年的历史沧桑。
1864年7月湘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素思持盈保泰的曾国藩,“立家乡之基业”以作退身计,令其子曾纪泽回乡依照侯府规模营建富厚堂,1865年动工,1866年秋竣工。曾国藩夫人、子女和儿媳即回籍住进了新居。
富厚堂不算奢华,但当时修建也费钱七千串,以致曾国藩在日记中感慨:“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但据我们观察,富厚堂也许是“腐败工程”,但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门楼、八本堂主楼、三座藏书楼、思云馆等整个建筑群布局严整、古朴大方, 8个天井保证了每一间房屋的采光,而天井与门前池塘构建的排水系统,历经100多年风雨考验,仍然畅通无阻,是货真价实的优质工程。
家族传承,最后一个住在这里的曾国藩后裔是其第四代孙曾昭恒。抗战期间,日本人进入荷塘乡,国民党及各路游击队、别动队经常出入富厚堂。建国后富厚堂收归公有,成为区、乡政府机关驻地。岁月流转,20世纪80年代,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再一次放射出熠熠的光辉。1996年,富厚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对游人开放。2006年,富厚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葺一新,海内外不少游客不远千里、万里前来拜谒。
论山水风光,尽管双峰也有峰峦叠嶂、大片荷塘,但无疑比不上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张家界、九寨沟;论建筑规模,富厚堂尽管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但无疑比不上号称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古建筑群的北京故宫;论文治武功,曾国藩尽管“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是清廷“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但无疑比不上一代伟人毛泽东。然而,徜徉在富厚堂那些明显有后人修葺痕迹的屋宇下,攀登在10万卷藏书已书去楼空的阁楼上,依然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流连忘返。
仿佛有风。烈日下我们总感觉有一股清凉的风,沁人心脾、发人深省。细细体会,是曾国藩持家教子的清风。在后世给曾国藩献上的诸多“荣誉称号”里,我看重“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这一顶桂冠,曾国藩也当之无愧。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形成的一套完整可师的家教理论体系,反对过去一些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注重“勤、敬”,为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即使在弹矢横飞战场上写的家信中,曾国藩也千叮咛万嘱咐“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诸男在家勤洒扫,出门莫坐轿,诸女学洗衣,学煮菜烧茶。”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及其4位弟弟的5房后人中,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几乎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的家教理念与实践,在封建社会堪称奇迹,对解决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时候就听妈妈对我讲,双峰有个富厚堂,依山伴水古色古香,还有美丽的荷叶塘”。2009年11月29日,曾国藩第六代外孙、著名音乐人于浩宸在这里唱起了《妈妈的富厚堂》。当我们踏上归途,路边店子里正在反地播放这首款款深情的歌谣,清新自然,回味悠长。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宋可权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6/12/589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