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莲的心事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周改玲 编辑:易果 2012-09-27 15:45:29
—分享—

副标题:————浅读彭秀莲《保靖民间语言》有感

  文/周改玲

  “只为你转身的一个凝视,我就为你祈盼一辈子。只为你无心的一句承诺,我就成了你的影子。多少人赞美过莲的矜持,谁能看懂莲的心事。”

———《莲的心事》

  夕阳无言斜照木格子窗,桂花轻黄妆成秋池醉,情疏迹远只留香。此时捧着秀莲写的书,欣喜若狂。夜落玄月如眉时,我在书的扉页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捧着时,欣喜甚至惊喜。我不曾想过,你会知道甚至记得这样一个顽劣的丫头。再次打开时,却被你勤劳、严谨的钻研精神深深打动。因为我也曾跋山涉水做过一次民间文学调查,略知其中艰辛味。如果,我能在书中与你有刹那之间心灵的交流,那便是湘西神灵对我的偏爱。再次翻开时,我感到惭愧,甚至沉重。起初,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浮躁之书,然而当我细读书籍的目录时,心生羞惭。真正浮躁的是我的心,不是你的著作。而现在,我愿意独伴清夜静静地读完这本书,完成心灵的救赎,期待于文苑中与知己相遇。”

  田茂军老师曾在《保靖民间语言》序言中说:“我们可以注意到,曾经广泛流行的语言,也难免被岁月之磨碾得支离破碎,一些民族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后人遗忘。”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语言、遗落自己的文化,便像天堂永远关上美丽的大门,苗歌苗鼓都尘封在古籍斑驳的墨迹中,后人永远仰望,永远膜拜,却永远无法领受传承,举手投足里不再有旧时的古风与淳朴。汉文化、西方文化的入侵,给民族本土文化及语言带来极大的冲击,许多地区还来不及起身应对,却已顺其自然地跟从汉文化西方文化的时尚与便捷盲目行走。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却发现遗失丢弃的已太多太多。

  面对已被岁月和文化潮流碾碎的保靖“母语”,秀莲对我说:“我好想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留住这一份份土家情结。我只是花心思收集了,加了自己的注解。怕以后没有自然的生境,这些鲜活的民间语言就失传了。”莲的心事,莲的情节,不为出书后的虚荣,只会留住土家人的灵魂与情节。无论经历多少历史浮沉,如此才可保住一个民族的血性和气节。

  如果现代的文明就是教给土家族儿女是 “时尚”跟风和虚伪浮躁,那就让世界看看土家族血性的骄傲!

  为此,秀莲历时九年拼尽全力游走吕洞山与白云山之间,从山谷里的居民口中寻找、搜集那些仅存的地域方言,任双脚被山路间的碎石磨破依旧倔强无悔。只为今生那一次疯狂固执地坚持,只为留住土家儿女的精神故乡,一切苦难变成了内心的安宁。

  别人说,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疯子”,我说你是一个浪漫早醒的土家女儿。

  秀莲的《保靖民间语言》根据语言功能和使用场景分为谚语、歇后语、俗语、民谣等,如谚语又细分为时政类、事理类、修养类、社交类等,分类简明易读,注解简洁明了,谚语、歇后语实例的选取集结了作者所有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也寄托了作者哀民生之多艰的经世情怀。如祖国谚:“人吵败,猪吵卖,国家不和国家败”、“治国无能,害死百姓;主帅无能,害死三军”等,读来历史如一部电影再脑海演绎,祖国谚是一部传世经典,无论一个国家处于治世还是乱世,是一种发人深省的预言和警示。如家乡谚“叶落在根边,人老恋家乡”、“塘里蛤蟆塘里好,井里蛤蟆井里凉”等,诙谐幽默,朴实却以理服人。再如阶级谚:“十万谷子九万田,年年没有米过年。(苗族谚。嘉庆年间,傅鼐在湘西设屯御苗,掠夺苗民私田,据为公有。)”“伤天害理吃饱饭,阿弥陀佛饿死人。”“贪官不顾民贫,阎王不嫌鬼瘦。”等,阶级谚如同一部土家族苗族沉重苦难的历史,字字句句记录下民族曾经的血泪史。在朝廷残暴的统治下,土家族苗族儿女如草木之人任人践踏,乱世之下,残暴之下,多少“草木之人”无辜遭遇战争和飘零,死无其所。在阅读此处时,我已泪满腮,也终于读懂莲的心事。

  一部民间语言手稿经历多少波折才穿线成册,最终被读者捧在手中或调侃,或怒骂,或细读,或深思讨论,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作者的一种收获?为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多年奔走,为土家苗家儿女的灵魂家园,为一项事业孤注一掷,谁又能从中读出你行走的足迹,谁又能读懂文字背后的遗憾与忧患?谁又能读懂莲的心事?

  总之,一个自信、执着于梦想的女子永远是最美、最值得尊重的,一个执着挽救民族情结与灵魂的女子是最骄傲最自豪的。伊捧莲书狂痴迷,从今只看映日莲花别样红!

  2012年9月25日于保靖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周改玲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09/27/58934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