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保靖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酉水船工号子》
代表性传承人张官坤的传奇人生
《酉水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张官坤(向松 摄)
张官坤,男,土家族,1933年生,保靖县迁陵镇人。出生在酉水河边的他,对酉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和理解。小时候在山上放牛时,他最爱哼唱土家族山歌,这对他后来熟练记录并掌握《酉水船工号子》打下了坚实的民间文化基础。身性聪慧的他由于家庭生计困难,并受到“只有鼎罐煮忙忙(米饭),哪有鼎罐煮文章”传统思想的影响,只读了不到一年私塾的他便遗憾缀学。13岁时父母便将他过继(意为送给别人抚养)给一张姓船工家(张家因与其父母关系甚好且无儿无女),从此,他便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起他已经学会飚船(意为能独立掌舵、驾船),18岁时开始跑运输。1954年,在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七十年代更名为县航运公司)参加工作,1972年调县交通局,1974年调州航道工程队(现州海事局),1976年调州航运公司(已改制),1987年退休。
生活的磨难和工作的艰辛没有让他屈服,五十余年精彩的船运人生也成就了他与船和《酉水船工号子》一生的缘分与情感……

木船行至“天开文运”(向松 摄)
绵绵八百里酉水河,路程遥远,河道狭窄,到处是险滩、到处是爆水、到处是旋涡、到处是闷岩,从保靖到常德,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漫长的行船日子里,他同船工们战险滩、斗恶浪,在“行船跑马三分险”生与死的边缘上拼发出力的旋律!船在潭里航行时,他就喊起了桨号子、橹号子,上滩时就哼起了纤号子。张官坤从18岁起就过起了船运生活,同老船工们上长江、下江南,体验了一次又一次艰辛的船工经历,走过了一处又一处全国各地的大码头,上到沅陵、常德、长沙、岳阳、宜昌、重庆,下到武汉、南京、上海,他的一生都写在了“南北码头步若闲”的船上、河中。同时,在耳濡目染中他渐渐领悟和学会了历代船工们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传承——《酉水船工号子》,酉水两岸的名胜古迹、沿途码头、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等都涵含在了这包罗万象、天马行空、随意而发的《酉水船工号子》之中。经过多年的行船、多年的吟唱,他已经将《酉水船工号子》的精髓刻在了他的脑中、融入了他“铮铮铁骨酉水汉”的血脉里。

船工们唱起了桨号子(向松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船运工具的进化以及水电站的建设,使酉水流域的木帆船退出了历史舞台,《酉水船工号子》的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已不复存在。目前,张官坤是酉水流域唯一一位健在的能完整演唱《酉水船工号子》的老船工,他对《酉水船工号子》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八十年代我县进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收集整理过程中,就对他演唱的《酉水船工号子》进行过系统的记录和整理。2004年我县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张官坤又为普查人员完整演唱了与他相伴一生的船工绝唱和酉水史诗——《酉水船工号子》。之后,根据他演唱的《酉水船工号子》改编的歌曲《我是酉水人》和《我就爱上酉水河》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州“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4月,湘西州音乐家协会来我县采风,他作为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精彩的演绎;2008年8月,湖南省政法频道栏目组来我县对张官坤和《酉水船工号子》进行了专题采访和录制;2008年我县将《酉水船工号子》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在申报过程中张官坤殚精竭虑、功不可没!
与时同时,为使这一民间瑰宝继承和传续下去,他开始广收徙弟和传授《酉水船工号子》。儿子张发云、张发新,张金莲、宋光运、张喜新、李兴刚、贾顺国、张明松等等上门学艺的人逐渐增多。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儿子张发云自费2000多元,花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将他演唱的《酉水船工号子》整理成册,并通过录音和录像等手段完整记录了父亲的唱词和唱腔,将其制作成时长90分钟的DVD光碟。2010年,儿子张发云还与其他几位演唱者有幸登上了湖南卫视的舞台,将《酉水船工号子》呈现给了全省观众;2011年10月,由湘西州委、州政府、湖南省民委、吉首大学举办的“穿越酉水·探秘湘西”文化之旅科学考察活动,专题报道了《酉水船工号子》和传承人;2012年5月,由徙弟张明松演唱的《酉水船工号子》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湘西慰问演出中获邀登台表演。
土家族母亲河——酉水河(向松 摄)
2009年张官坤被成功推荐为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成功推荐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我县已将其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官坤在《酉水船工号子》传承、传播、发展和振兴过程中,作出过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他的一生是与船和《酉水船工号子》水乳相溶、密不可分。《酉水船工号子》是我们土家儿女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土家族母亲河一座不朽的丰碑和历史记忆!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向 松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2/11/06/589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