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家乡——水田河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彭万银 编辑:易果 2014-12-30 09:51:52
—分享—

  文/彭万银

  峡谷涌清流

  悠悠水田河,四季荡清波。

  水田河不仅是河的名称,还是村名、墟场名,更是镇名。水田河在武陵明珠吕洞山景区西北,发源于花垣县董马库乡卧大召村,流经花垣县鸡坡岭、排比拿和保靖县夯吉、排力、梁家、水田、余家、中坝、毛坪等十余苗寨,流长40多公里,水利资源丰富,修建有龙凤、夯吉和马尾三座小型水电站。河水自西南向东北,穿深山峡谷,经涂乍河、唐家河,汇酉水,融沅江,注入洞庭湖。两岸山脉延绵高耸,峡谷蜿蜒曲折,过梁家、水田河两村时,峡谷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呈现一个开阔盆地,梯田层次分布河流两岸,田水汪汪,稻花飘香,养育了两岸勤劳朴实的苗族人民,这就是水田河得名的由来。

  水田河镇与保靖县水银乡、涂乍乡、葫芦镇、夯沙乡和花垣县董马库乡、长乐乡接壤,全镇辖23个行政村,5045户,22300人,除丰宏村属土家族外,其他22个村、55个苗寨均是苗族,苗族人口占90%以上,属典型的苗族聚居地,具有浓郁的苗族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远近闻名,苗族民居、服饰、苗画、苗鼓极富特色。水田河村位于全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中学、小学各一所,被称为“湘西五粮液”的水田河酒就产于此地。水田河墟场逢古历“五、十”开场,是附近十里八乡最重要的物资聚散地,遇苗族节日或年末,赶场的有万人之多。

  青峰护水田

  水田河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苗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能文能武。苗族人常说:“不要看水田河地方不大,但有四面奇峰守护,它们是水田河灵气的保护神”。水田河四座奇峰即东部的文笔山、南边的岩人岭、西方的将军岩和北部的战马岗。清代苗族秀才梁家泽感慨水田河的山水美景,赞曰:“四面奇峰护水田,生成美景任留连。将军西驻云郎地,文笔东辉豪插天。峻岭岩人南伏案,高岗战马北扬鞭。许多形象真难数,清秀山川人俊杰”。

  “文笔东辉豪插天”是对文笔峰的描述。文笔峰位于水田河东北部余家寨600米处,水田河环绕山脚,公路沿山脚穿过。山峰高100多米,为页岩构成,山腰绿树成荫,山顶有几株松柏树直插蓝天,宛如毛笔。

  “将军西驻云朗地”是对将军岩的描写。将军岩在水田河西边峻岭中,从水田河村仰望,一巨岩就像一个戴军帽的军人故称“将军岩”。将军岩四周和山下并有很多岩柱相伴,它们是将军的兵卒。将军岩直耸蓝天,几缕白云飘过,景色非常雄壮。

  “峻岭岩人南伏案”是对岩人岭的赞美。岩人岭在水田河的南部山中,山中天生有一怪石,形状如人头伏案,此岩夹在岩缝中可用手摇动,活动自如,但无人摇跨和扒出。认真观察,活像一个忙碌的人不停地在那里写字作画。解放前,排家村团总梁国昌对岩人岭写有赞美诗:“万古名山不计秋,沧海桑田依旧留。儿童笑傲欲穷顶,妇女登临爱梳头。自古异形传异样,那管人事水东流。赤身露体天不爱,风清月白共悠悠”。

  “高岗战马北扬鞭”是对战马岗的颂扬。战马岗位于水田河的北部,一山岭缓缓下降由西向东延伸,大约500米处山岭忽然又突现一山头,整个山岭就象一匹奔驰的骏马,故称战马岗。战马岗这一尖峰,当地苗族人叫做“刀各岩萨”,翻译成汉语就是“会唱歌的山头”。登上战马岗,极乐无穷,一览水田河两岸苗家村寨风光,更能欣赏到水田河从西南向东北流荡的美景,像一条白飘带缓缓在流淌,景色十分迷人。

  水田河境内山上是绿树参天,云雾缭绕。山下清水流细,泉水清凉可口。整个水田河就是一幅杰好的山水画,引人入胜。县诗词学会会员彭祖明来到美丽的水田河,看到这里秀丽风景和苗族独有的民风民俗,欣然写下了《南歌子.水田河》:“峻岭镶帏幔,梯田网凤窝。风邀云雾盖绫罗。溪水低吟,幽梦醉其多。阿妹嬉蛮汉,阿哥逗靓娥。边墟木叶配山歌。桃李花开,情曲荡心河”。

  百卉争艳的春天,水田河以清脆的流响,敲醒了两岸沉睡一冬的土壤,那一层层、一丘丘、一汪汪梯田,就像明镜一样镶在河堤两岸。在明媚春光的照耀下,田间银光闪闪。河岸绿茸茸的草色上覆满一大片的紫云英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河上游的茂林中,满坡满岭的杜鹃花在肆意盛开,鲜艳诱人。循着黄莺极富韵律的歌声走进密林,竹鼠、野鸡等“咻”的从你身边穿过,为鲜活的春日增添了不少灵气。初春伊始,特别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水田河开始喧闹起来,人们拿着闲置了一冬的筲箕、网兜,在河里捕捞鱼虾和“桃花虫”。河水还有些微寒,苗家姑娘光着脚,佝着身子在河里用锄头奋力地捕捞着,当日上三竿之时,一顿美味便装进了鱼篓。用油轻酥,配与辣椒、葱、姜和花椒等佐料,其味十分清香、松脆和爽口,闻着香味,呡一口小酒,闭上眼睛,慢慢咀嚼着桃花虫,是在享受来自大自然的纯正美味。在河的西岸岩人岭一带缓坡地,那满坡的野胡葱就像少女的秀发一样覆盖着大地。每年清明这一天,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来到岩人岭山坡上挑葱对歌,以葱为媒,以歌传情,寻找意中人。姑娘们在长满野葱的坡上挥动着挑刀,唱着悠扬的歌声,显得美丽动人,小伙子们则来回穿梭,见到心仪的姑娘,便上前讨葱示爱,姑娘若有意,就会将手中的野葱赠与对方。双方唱歌言情,进一步试探对方心意,双方会在委婉的对歌中悟出对方的心声,这时,小伙子就会大大方方地拉着姑娘离开人群,走到路旁继续唱歌,交流思想,加深了解,许定姻缘。这就是 “挑葱会”,苗家的情人节。

  灵动炎热的盛夏,水田河两岸绿树舒展着曼妙的身姿,知了在那里鸣唱和嬉闹。在农人的辛勤浇灌下,水田河沿岸地梯田绿茵茵的,禾苗充满生机。每当清风吹袭来,滚滚禾浪在波荡。远处望去,两岸清山就像绿纱巾一样飘飞蠕动,山脚下青一色的木楼一栋连一栋,时而云烟袅袅。墟场公路两侧楼房赋予了这座小镇新的生机。太阳落山,夜幕来临,水田河显得十分热闹。忙碌了一天,来到河里,洗去一身的疲惫,消褪炎夏的暑气。踩着水底的鹅卵石,用手微微划开水面,轻轻抚摸这段夕阳晚霞中的柔软时光,那是多么的舒畅和欣慰。水田河有固定的男女洗浴区,也有着不成文的规定。水田河寨前的200米河段,可谓女儿河,男人是不在这里洗澡的。这里是女人的天地,姑娘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释放女人的天性,尽情地秀示洁白丰润的肌肤。她们拨水、梳洗秀发,自由自在活像仙女般的快乐。洗浴之后,姑娘们换上五彩丝线镶边的新衣裳,三五成堆唱起苗歌,此时河里情歌飞荡,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那些互相钟情的“黛勾”(苗语译成汉语:“小伙子”)、“黛帕”( 苗语译成汉语:“姑娘”)相约去小河上游的山坡上看月亮、唱情歌。在月老见证下,也不知有多少对新人唱进了洞房。

  喜庆丰收的秋天,水田河两岸层层叠叠的梯田金波涌动。颗粒饱满的谷物,成串成串地挂在禾苗枝头上,沉甸甸的姿势笑勾了腰,站在田坎上只听到鲤鱼“嘭咚、嘭咚”穿梭。此时的乡民,将笑意挂上了眉头。这个季节,乡民飞舞镰刀,挥汗如雨收割金灿灿的稻香,曲曲弯弯的田埂上,不时飞出的山歌和小调欢快地来回奔走。在这繁忙时刻,更没有忘记那立秋时举办的赶秋盛会。每年“立秋”这天,苗家人都会举办“赶秋”活动。一般苗族赶秋地点是不定的,逢那个乡赶集就得举办赶秋活动,这是苗族人约定成俗的规定。水田河 “五、十”为赶集日,要是立秋逢赶集,这天,苗族群众都会放下农活,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早早地涌向赶秋现场,参加盛大的赶秋活动,以纪念神农与秋公秋婆,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赶秋活动活动形式十分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最为突出的就是唱苗歌、舞狮子、打苗鼓、爬花杆、上刀梯、摸油锅、踩铧口、荡秋千和椎牛等活动。赶秋现场是人山人海,气氛非常热闹。近年来,赶秋活动引进现代体育项目篮球赛,为赶秋增添了新的乐趣和新的看点。各个村寨为一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都会不惜重金组建自己的篮球队。特别是赶秋活动主办村更会聘请篮球高手参赛,以稳坐冠军宝座。赶秋这天,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寻找伴侣、选择情人的良好时机。在赶秋散场回家的路上,男女青年讨糖留彩,谈情说爱,互唱情歌,成为一组组动人的交响曲,久久地在水田河上空回荡。

  白雪皑皑的冬日,水田河更有别样的美丽,此时河水枯竭,河中大块的石头裸露着,呈现出一片白色,与河中清粼粼的活水形成鲜明对比。1958年,保靖县第一条通乡公路修通到水田河,促进了水田河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当年修建那座石拱桥,静静傲立在风雪中,横跨于水田河上,见证时光的变迁。桥上来来往往的脚步拖着两行长长的足迹,走向竹林与苍松掩隐的白色小屋。炊烟袅袅的屋檐下,一束束金黄的玉米,一串串鲜红的辣椒,交错悬挂在那里,这景色分外耀眼诱人。在雪白的冬日里,河流两岸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的,在岩人岭和战马岗,一柱柱冰棍挂在悬崖上闪闪发亮。水汪汪的田间坎道露出的泥土和河水边,还有依树而堆起的草垛子,成了鸟雀的天堂,它们在草垛上来回跳跃,啄食没有收尽的谷粒,时而飞向河边的沙滩和电线上,那些调皮捣弹的顽童有时就用石子或弹弓追打它们,追得雀儿四处横飞。那些赶猎人也就拿出心爱的猎枪,带着猎狗走进了大山深处,听着猎狗的狂叫声,猎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蹲在路口等待猎物出现,“嘣”的一声枪响,一顿美味就带回了家。

  地灵出奇人

  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对本民族的历史记忆依靠古歌传承。苗巫代代相传:蓬苟大神开天辟地七日七夜,筋疲力尽而死,眼睛做太阳,耳朵做月亮,筋为河,骨为山,发为森林……根据神的旨意,苗人在黄河流域定居。后来始祖蚩尤与炎黄联盟开仗,打输了,“一帮帮代熊代萤代酥,一群群代穆代来代卡,跨江过湖,穿云破雾,历经千般苦,寻找好生活”,全族“翻过枫雪坳”,跨“河水黄泱泱”(黄河)、“河水白生生”(长江)、“河水稻花香”(洞庭湖)南下,历经七次迁徙,最后来到水田河定居,开垦荒地,繁衍生息。明朝洪武年,在花垣卫城设崇山卫,在吉首设镇溪千户所,统治和管辖苗民,但苗民时服时反,战乱不断,后改设长官司,采取以苗治苗的方式,仍然管理不了苗民,于是设立边墙,把苗民封锁起来,墙外为“熟苗”,墙内为“生苗”。1729年(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苗民正式入籍。

  1795年(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永绥厅黄瓜寨苗民石三保与贵州省松桃厅大塘汛大寨营苗民石柳邓等人,聚集于湖南省凤凰厅鸭保寨副百户吴陇登家中,与吴八月、吴半生、吴廷举等人,联络毗连的松桃,永绥、凤凰、乾州四厅的苗寨共同起义,提出:“驱逐客民,夺还苗地”的口号,史称“乾嘉苗民起义”。在水田河北部吉铁至中坝村米塔卧一带,水田地区的“窝卡苗”积极响应。苗民在中坝村米塔卧西山与花垣长潭寨交界处拜金山顶修筑城堡抵抗清军。此地山势险要,只有一条小路可上山岗,易守难攻,不愧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及”之地。苗民设三道关卡,配备土炮和火枪,堡内布有六个舂火药的石碓,堆积岩头、滚木于山顶,一旦对方来袭,可将岩石、滚木推下山去袭击来犯之人。那时,苗兵发展到1700多人,清兵为消灭这股义军,调集兵力攻打。当时,正逢雨季,细雨濛濛,雾气笼罩,清军从复兴走花垣团岩坪进攻拜金坡,从晨曦开始激战至午时,义军用土炮轰击,配合排枪队,打败了清兵的多次进攻。待雾散后,义军用火枪炮猛打,当场击毙清军将领一人,山上牛角号响,义军直往山下冲去,把清军打得落落大败。此地可见当时城堡遗留的残墙,见证苗族义军抵抗清军时的枪炮痕迹。起义失败后,苗族首领石三保逃至现水田河镇他者、丰宏等地,后被骗由官府捕获送京斩首。起义平定后,傅鼐屯田养勇,设长防苗,后在水银、涂乍、葫芦印山台等地构筑营盘,设立碉堡,又重新把“生苗”界包围起来,水田河属于“生苗”区边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因反对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和屯田制度,水田河鼻子寨苗民石兴顺聚众起义,招募“抗日革屯军”千余人,石兴顺被推举为“抗日革屯军”独立团团长。石兴顺联合花垣县木沟寨苗民起义军头领梁明元,提出了“废田归民”、“抗日救国”口号,在水田河周边苗区杀死屯务官,开仓放粮救济乡民,革屯军军威大震。1939年,国民政府设立水田乡,原国民党水田河乡长余化南统治管辖区域。余化南雄霸苗乡,参加过“湘西事变”,威震苗乡,可谓苗区一霸。石兴顺率“抗日革屯军”数百人与梁明元带领的人马,从白合村、喇叭坡和岩人坡三面夹攻水田河,经过一天一夜激战,“抗日革屯军”未能攻破水田河营垒。“抗日革屯军”攻葫芦、夯沙和水田河之战,震动了国民党政府,迫使湖南省第八区专员公署承认“抗日革屯军”并由其兼管苗区政务。后由于叛徒出卖,“抗日革屯军”起义失败。1949年,后通过进步人士、原湖南省国民政府参议梁海轩多次说服和劝降,余化南认清了形势,答应向人民政府和解放军投诚。12月28日,水田河实现和平解放,设立水田河区公所。余化南投诚后,积极做湘西各路土匪的策反劝降工作。在其多次耐心说服和帮助下,先后有古丈县龙鼻嘴乡长石海廷、保靖县葫芦乡长龙文海、朗化(今夯沙乡)乡长石源品和永绥县(今花垣县)长谭乡长梁源泽、麻栗场乡长龙士芳、排碧乡长石子英、大龙洞乡长龙卓全等带人带枪来到水田河向人民解放军缴械投诚,从而使保靖、永绥和古丈等县毗邻苗区实现和平解放,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苗区开创了安定团结的新局面。余化南在苗区和平解放的关键时刻,弃暗投明,率部起义,让吕洞山地区以及周边县苗族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争灾难,保护了水田河,为苗族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和榜样。1950年9月,余化南在北京天安门上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51年6月奉命调任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病逝于长沙,时年57岁。1952年土改以后建立乡政权。1958年,改为水田公社。1984年,改为水田河乡。1985年水田河改乡建镇。2006年水田河镇与中心乡合并,新建水田河镇。

  水田河人常为有四座奇峰自豪,以四座奇峰启发、鼓励和教育小孩,希望孩子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教育小孩要有挥动文笔的勇气,做学问要像岩人一样全心伏案,立志成才为将军,战马高岗保家乡。这里流传着“五虎”的故事,“五虎”是指梁鸿辉、龙清珍、梁秉生、吴昌海和梁永祥五人,均生于公元1926年即农历丙寅年,属虎,故称此五人为“五虎”。人称梁鸿辉、龙清珍为鸳鸯虎,梁秉生为镇山虎,梁永祥为飘洋虎,吴昌海为坐地虎。“五虎”从小一起求学读书,志存高远,厚义情深,学业有成,成为当地知名人物。龙清珍因抗拒父母包办婚姻,梁鸿辉在水田河地区宣传共产主义遭到国民党乡长余化南的追捕,两人相约前往贵州参加革命。梁鸿辉在遵义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享受副师级待遇,其妻龙清珍在遵义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离休后,二人居住遵义市。梁永祥投身国民党,跟随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退居台湾任文职将官。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后,梁永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为报答乡亲,1998年他个人捐资20万元人民币修建了白合小学。梁秉生投身革命,在政法战线工作一生,秉公执法,维护了司法公正,曾任湘西州人民法院院长。吴昌海在当地参加革命工作,一生兢兢业业从事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苗语教学,研究苗族史话,收集整理苗族迁徙古歌和史迹,保存了大量的苗族史迹资料,桃李纷纭,著作等身,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水田河是苗族地区较为繁荣的农村墟场,逢赶集日,这里成了十里八乡农副产品交流中心,物质十分富足,集聚了周边县市商户前来交易,让水田河大米、高粱酒、水豆腐、苗画和竹木制品远销他乡。墟场上经常可见一位卖苗画的老人,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苗画传承人梁永福。1983年,梁永福用一个月时间,创作了一幅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门帘,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他的长子梁德颂秉承父业,一心研究绘制苗画,在吉首乾州古城开办了湘西苗画室,将苗画展现在来自海内外游客面前。2014年7月,梁德颂精心绘制的《百鸟朝凤》等十几幅作品,飘洋过海,在法国巴黎参加中法友好活动年文化展活动,让苗画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这里还保留苗族原生态风俗习惯——赶边边场。赶集这天,各寨青年男女停下农活,穿着盛装,他们相邀结伴前来赶集进行交友活动,寻觅意中人,俗称“赶边边场”。在熙熙攘攘的赶集人中,小伙子要是看上那位姑娘,就可以悄悄拉一下姑娘的衣袖,偷偷踩一下姑娘的脚,还轻轻地撞一下姑娘,还者使一下眼神,试探对方的心意。姑娘也可这样试探小伙子,若是双方互相有好感就相约在赶集回家的路上结伴而行,以歌交流,传递友谊,期待缔结良缘。

  水田河苗族男女老少都学有几手过硬的武功。在水田河地区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吉铁铜鼎白合拳,笔杆腊卜和水田;孔坪棍棒梁家刀,排家苗歌美名传”。可见,苗家人寨寨练拳,人人习武,武术各有特色。吉铁村擅长舞铜鼎,白合村精通拳术,孔坪村棍术和梁家村刀法都享誉一方。水田河武术可分为徒手和器械两类。苗家徒手拳术一般为攻少防多,就是苗家人说的:三十六攻,七十二防,一拳两防、防中有攻、攻防兼备、一手制胜。而器械类谓十八般艺,苗家人练武不辍、不择用具,日常劳动工具、生活用具、竹杠棍棒尽当做武器,后来就连平时抽烟用的棒棒烟杆,也练就了一套棍术。棒棒烟杆平时当烟杆和拐杖,一旦遇事,长的当棍使,短的当锏用,有的烟杆尾内有管,常放匕首,并有螺旋口,取出匕首扭紧,就当梭镖使用。苗族人学习武术很讲究武德的,习武是为防身和保护生命,不允许侵犯他人和抢夺财物。苗家拳只当作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在水田河各种庆典活动中常常可见苗家拳表演。

  丰宏景趣浓

  丰宏村历史悠久,最早来到这里居住的先民是龙姓人家,定居在现在的那寨,他们开荒种地,繁衍人家。当时,龙氏先祖利用天然青石板雕凿一个碓框,俗称青石板碓框或岩碓框,据老人们讲,岩碓框可舂百斤稻谷。时至今日岩碓框旧迹仍然可寻,后来被农户修房屋砌坎填土掩盖,土上长满了竹子。在岩碓框山下有一个溶洞,洞内能听到舂谷响声,洞内长年是“唪哄、唪哄”的声响,“唪哄”声音就是丰宏村名的来源。寨子很快发展到百十户人家,分三排而建造,青一色的木楼依次相连,屋檐处屋角,石板阶沿户户贯通,前后排房屋是走廊相连,即使下雨天出门玩耍,脚穿千层底布鞋走完全寨也不会湿鞋。当年,在寨子的后山有一个大窝地,地里面有一天坑,天坑里流出一股清泉,流水可以冲动水碾。据说,曾经有一位地理先生路过这里,他到龙家寻找饭吃,房东很热情接待了他,安排家人给先生煮饭炒菜,可是,龙家主妇心直口快说:“早上我洗碗时给狗留的饭菜还放在锅子里,先生走好远的路肯定饿了那就让他吃,不够我再煮”。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先生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因饥饿,他只好默默把饭吃完,暗地里他再盘算着怎么报复这寨人。饭毕,先生很随和与房东聊起家常,俩人谈得颇开心,先生临别时告诉房东,你们寨子后面那个天坑是个无底洞,还有寨子下洞口是你们寨子的克星,如果不把它封起来将会带来天灾人祸,以致寨毁人亡。房东待先生走后,把这事告诉全寨人,为消灾避难大家一致同意把天坑封起,他们用了十二口大锅子把天坑盖起来,然后填上泥土,把寨下的洞口用岩砌堵,推土填倒形成缓坡。天坑和洞口堵后不到三五年,寨子灾难不断,一场火灾把寨子烧的精光,人员开始外迁他乡,而留在丰宏的人也开始分散而居。以致现在身居异县他乡的龙氏后裔都记得青石板碓框,他们一辈传一辈,代代相承。现在只要问起他们的祖籍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家是丰宏岩碓框的。

  丰宏位于水田河镇北部,这里是水田河东部山脉北部尽头。山脉起源于水田河源头高山,由西南向东北延绵千里,像一条缓缓蠕动的巨龙一头扎进水田河与绿绿河交汇处的深潭里吸水。这条灵动巨龙上坐落有排吾当、马尾、孔坪、排家、大方、白合、他者和丰宏等土家苗寨,丰宏村就在这条巨龙的头部。龙头上山峰重叠,好像窝窝头一样摆放在那里,山上郁郁葱葱,绿林万亩,鸟在林中穿梭,丛林中点缀着青瓦木楼。丰宏村三面悬崖峭壁,峡谷沟壑环绕,山脚下有水田河、中心河和绿绿河环抱流淌。峭壁间只有6条崎岖小道通向外界他乡,每条小路都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及,货物运输全靠肩挑背驮。

  丰宏素有“七十二寨”之称,全村分为文山寨、毛场坪东界、毛场坪下寨、那那坡、桃子坪、鱼鸟堡、柴杉屋、屋棋塔、后门潭、那寨、贯夫、场老和螺蛳东界等十三自然寨,寨中分寨,三五七八户为寨随处可见。苗族人称丰宏为“卡柳”,即是干完了、旱完了的意识。这里岩石丰富,成条成块,纹络清晰,只要用铁锤敲打,岩石断截面非常整齐,家家户户把它当宝一样看待,常常用来保坎、铺路、打围墙。村民保坎下地基,砌岩墙从不用砂浆,不拉绳索,岩坎岩墙砌得十分整齐坚固,百年未见垮塌。来到丰宏,随处可见石板小路寨连寨,寨寨相连,石板阶贯通千家万户,青一色的岩墙,摆放得周整有序,层次分明,一人多高的围墙,把家家户户围得像古城堡一样。房前屋后栽有松柏树和果树,象征着家业常青,硕果累累。走在这里是很难看不到人家的,但穿梭在丛林里,常常能听到狗叫和鸡鸣,稍走几步就会来到一个小寨,成群的鸡鸭在房前屋后穿来穿去。

  在丰宏坡上翻山越岭,穿梭村寨,眼前呈现的是丘连丘、块连块的稻田,梯田周边山坡绿茵葱葱,鸟语花香。水汪汪的稻田就像明镜镶在绿地毯上,一眼望去就会感到无限的欣慰,惊叹这山村田园的美丽。春天里,特别是闷热的夜晚,稻田的黄鳝和泥鳅钻出泥土在水里游戈,就像筷子一样撒在明镜上,小伙子们点燃枞篙油柴和竹篙把,光着脚腰挎笆篓,拿着自制竹夹子和啄子,穿梭在田间,灯火闪亮处,一根根黄鳝和泥鳅夹进了笆篓。而姑娘们背起背笼,三五成群来到田间摸田螺。这个季节,黄鳝、泥鳅和田螺是乡亲们常吃的山珍野味。夏季里,大地一片嫩绿,禾苗绿油油的,长势十分喜人,临近黄昏,不管是在这个岭,还是那个坳,清风习习,时而白云划个头顶,在残阳余光照谢下,庄家人相聚在这里休息,抽着旱烟,谈论着禾苗的长势。秋天里,满坡满岭可见玉米棒挂在秸秆上,棒嘴露出了白色、黄色、紫色的玉米子;一线线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中滚动。这时节,家家户户屋檐下、木枋上挂满了玉米棒和一把一把捆得整齐的黄豆树;院坝里铺着竹簟,晒着金灿灿的稻子,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咵、咵、咵”拍打着竹响篙,把鸡赶得四处乱飞。冬天里,特别是下雪天,积雪掩盖了石板小路,乡亲们走东家,穿西户,一个个脚印留在雪地里。那些调皮好玩得少男少女,砍来竹子自制滑撬,他们爬上山坳或上顶,沿着缓缓坡地溜下,一个个弄得跟头翻天,博得大伙哈哈大笑。忙了一年的乡亲们,此时,开始集聚一起,组织打镏子和三棒鼓,练习舞龙灯和狮子灯,迎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各家各户早早打开大门,摆上毛巾、糍粑和糖果,等待龙灯队、狮子队以及打三棒鼓和打镏子的人拜年送祝福,期待新年财运满门,五谷丰登。

  丰宏人杰地灵,民间艺人众多,他们常年累月与岩、泥、木、竹打交道,铸就了一辈又一辈能工巧匠;这里有良好的读书求进之风,累计出了15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是全镇民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榜样村之一。

  仙境醉宾朋

  人间仙境水田河。走进水田河,就像走进梦里,这是一片纯净、美丽、清爽的地方。这里的风景很养眼,也温润人的心。这里,有着如诗、如歌、如梦、如幻的韵味,这里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有阳光、田野、村落、炊烟……水田河人是幸福的,是纯净的、耿直的、勤劳的。他们有着纯净的生活,勤恳的劳作,纯朴的心灵。水田河拥有的是阳光,拥有的是单纯,拥有的是美好,拥有的是幸福,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让人沉浸在淳朴自然的芬芳中。

  群山叠翠,苍苍茫茫,逶迤起伏,伸向远方。阳光在丛林中洒下斑驳耀眼的箭簇,空气清凉如水。崎岖的山路,烂漫的山花,葱茏的树木,鸟儿婉转的啼叫,野果浓郁甜香,使人如画中,如在仙境,格外心矿神怡。

  婉延流淌的水田河穿过丛林绕着山脚缓缓流来,流过村庄,绕过楼角,似一条青龙盘旋在依山就势的田园坝中。田中的野花、油菜花,河岸上的野菊花、柳花、槐花争妍斗艳,彰显幽幽的魅力和从容的力量。美丽的风景,只有和心境和谐时,才会放射出醉人的光彩,这就是水田河特有的美丽和韵味,犹如甘醇绵厚的美酒,让人陶醉。这充满幸福祥和的风景,不单单是美丽,更有一种滋养心灵的力量。

  山清水秀的水田河是一个养心育人的好地方,这里,山也青葱,水也灵知,人也俊美。苗族少女,天生清秀丰润,齿白颊红,既有乡野天生丽质的纯朴秀美,又如史诗画卷般古典而风韵。尤其在她们微微垂着眼睑唱起山歌时,那种妩媚,那种娇羞,那种甜润而清亮柔美的声音,带着一种难描难画的韵味,真沁人心。苗族男人有健美的齿,雄实的背,没有任何也无须任何修饰的笑容,坦白直率。他们的肤色,吸收了太阳的颜色。他们的表情,吸收了阳光的灿烂。是水田河的清山秀水赐予了他们热情奔放的性格,赐予了他们朴实原始的秉性。

  水田河可以养眼,更能养心。沿河两岸的民族山寨座落有序、古朴、极富特色。原生态的挑葱节、边边场、赶秋、苗族情侣对歌的情景,苗家迎宾拦门酒、舞狮、八人秋千、苗鼓、苗家武术和椎牛等民风民俗表演,更是让你流连忘返,陶滋醉醉。来到这里,你就像来到另一个世界,一个你只有在梦里见到的世界。人们沉浸在这天堂般的美景中,心灵也变得纯净晴朗起来。这个地方,离我们的心灵是那么的贴近。也许它不是很瑰丽,但它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心境安详,令人荡气回肠。留住脚步的风景,一定是美丽的风景。这摄人魂魄的地方,她沉涵的丽质和飘忽的灵性,充满了柔美的动感。

  神奇的水田河,不仅美丽的风景让人一饱眼福,浓郁的民俗风情让人心驰神往,苗乡的农家特色菜更是让人垂涎三尺。最具特色的苗家菜有:桃花香虫、田螺苗鸡、板栗苗鸭、太极黄鳝、木桶蒸肉、油酥蜂蛹、酸鱼酸椒等,以及时鲜野菜更是绝美佳肴。这些绝美佳肴再配上水田河的包谷烧,大碗喝酒,大快朵颐,那滋味,那感觉,真真让人回味无穷。

  水田河的苗乡人就是这样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劳作生息,他平与山相依、与鸟为伴、与水结缘,享受着绿色大自然的温馨。悠悠水田河,这片依然保留着蓝色天空和白云悠悠的地方,正张开臂膀,等待着游客的青睐:

  悠悠水田河,炊烟两岸升。

  春来水汪汪,苦了耕犁人。

  夏时绿满地,禾浪随风滚。

  待到秋来时,穗穗似黄金。

  初到水田河,杯酒过三巡。

  醇香高粱酒,便知豪爽性。

  常备家常菜,酸鱼数一品。

  白嫩水豆腐,待客赠嘉宾。

  除汗避暑夜,常在河里泳。

  同沐一江水,男女泾渭明。

  山峻水清秀,苗家情更深。

  朋友若有意,不妨到此行。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彭万银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4/12/30/58889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