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东,明日之西。一身风尘路过涂乍渡船口的时候,我已人近中年。
从葫芦寨走保靖县城,旧时的老路,约九十华里。老家米塔溪的汉子黎明即起百斤担子,慢慢悠悠赶路。下尖岩河,翻马路坡,穿涂乍场,等汗水漓漓歇头脚时,日头迫近中天,方趋步捱到了渡船口。他们要过的这条河就是长潭河,它的源头在百里外的吕洞山,汇聚了葫芦、中心、水田几条山溪水后,远近有了小小差异,要过河去,需借助尖头渡船的方便了。
挑担子过渡船口的故事,每次听寨子里的老人谈起时,几近古话。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迁默公路南北贯通后,行脚一天方到县城的过往成了历史。1994年6月,我们葫芦二中一百三十名毕业生搭乘班车去县城参加中考,那是我初次下保靖,一百二十几里路,仅用了两个钟头。
丙申正月十六,春寒滞重,我只身回葫芦寨教书。见到父母,颇不自在,他们亦默认了我落单回乡的现实,但同时又增添了几许担忧:儿子儿媳孙女儿各在一边,工作学习生活多有不便;再且之后我骑摩托车城里乡下来回穿梭,山间公路弯急坡陡,路上确须格外小心。父亲告诉我千万不可大意,我一声不吭,其实心里头倒是牢牢记住了他的絮絮叮咛。
上了几天课后就到周五。放学时有同事见我推出摩托车准备回城,便热心地给我指路,说葫芦到涂乍的公路几个月前已硬化完工,往渡船口方向走省路些。我心想好呀,这条路我尚未经过,正好去绕绕考验人的马路坡,去尝尝坐船过河的味道。
就这么满心期待,四十分钟左右,我就单骑赶到了渡船口。
车行一路,山色一新。一弯碧水,静静地躺在仞仞峡谷里。刚下过几场雨,长潭河水涨了许多,约三百米宽的水面,波澜不兴,空阔安宁。一艘红驳铁船,在缆绳的牵引下,正摆渡三五个行人,二三辆车子,不紧不忙从对岸驶过来。搁在岸边,我向同行的路人打招呼,打烟,扯谈,坐等渡船靠岸。
见我稀奇的模样,旁人介绍说,以前的老渡口在上游两百米处,自从建起长潭河水库后,渡口随公路下移至当今之地。想起父亲十五六岁时就跟着葫芦寨的青壮年去修长潭电站,这段故事我反复听他讲起,因此之前虽从未来过这个地方,但并不感到陌生。上一辈走过的路,到过的地方,后辈也想去走一走,看一看。就比如我,儿时耳闻昔日家乡的挑夫负担百斤下保靖的历历往事,“少年心事当拿云”,我没有唐人李贺的高远抱负,却也梦想去闯闯这条古时的驿道,去体验其中的苦乐滋味。
儿时的梦算是圆了。虽不再是肩挑背驮,碎步量路,但一样的不会轻松。
约摸二十分钟光景,渡船缓缓靠岸了。船头跳板“嗞嗞嗞”的触地声尚萦绕半空,船上的摩托、三轮、小车就急着顺次下船赶路。须过河的行人或驾车而上,或走着上船。我将摩托车停靠在船舷边,给后面的小车留出空间。趁着上下的间隙,两位船工各叼着一根香烟,吞云吐雾。等车子停稳妥当,一位船工就将船头的两个大轮盘拨动起来,轮盘旋转如飞,船头的跳板点点翘起,离开了地面。船上备有几根长约两米的杂木棒头,棒头的一端开凿有一道深槽以便牵引缆绳。船工扯起棒头,弓腰牵缆,缆绳上下左右摇晃,渡船寸寸移身,慢慢朝对河行去。
其实每次过河去不只是船工使力。乡里人简单朴实,每见人有难处,总会伸手相助,更何况同在一条船上,彼此更为靠近。过河的男人大多会自觉拉船,有时竟连过渡的年轻妹子看着心里痒痒,觉得新鲜有趣,也会情不自禁地握起粗大的棒头加入到拉船的队列中来,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纤纤玉手。船动人挪,水面漾起细微的粼粼波纹,河水一例湛蓝清爽。
骑车风里穿行,冷暖自知。立夏前的奔忙,尽管时有暖阳作伴,我也要套上两件棉衣以御寒。倘若遇上阴雨天,气温骤降,此时山风显出几分生硬,不讲情面“嗖嗖”地钻进身体,令我直打喷嚏。好在寒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小满过后,便是芒种,天气由暖转热,这时候骑行山路,倒是蛮惬意的享受。
路拐了一弯又一弯,水走了一程又一程,从渡船口往南,可以回到我的家乡;往北,多有未知的路途。一次又一次从渡船口过路,我很矛盾,也很纠结,甚至有丝丝彷徨悄悄地掠过心头:下个学期,我将何去何从?是继续往外走,还是呆在老家?我没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都说人生有很多岔路口,年近四十的我再次经过这样的路口,却变得茫然不知所从,困惑不知所往,顿生歧路亡羊之感。但我没有停下行路的脚步,走,不停地走!我也有两条腿,两只脚,不信脚下无路可走!
往返渡船口的日子,让我亲眼看到了曾让祖辈、父辈抛洒一路汗水的马路坡。从尖岩河上马路坡,公路蜿蜒盘旋而上,有五六华里,路边皆百尺危崖。前不久骑摩托车捎带老母亲下城,母亲指着上山的茅草小路给我讲,哥儿,从前和你父亲赶涂乍场卖板子,爬的就是这条坡,等上顶坡头的时候,我都累得走不动了。这是母亲第二次来保靖,她特意来瞧瞧儿子我安在小城的新家。
回到乡下的日子,平平淡淡,但触手可摸。每天走两三里路回家吃柴火饭,几年久坐僵硬的颈椎变柔和了,身心放松了。有时特意去父母的菜地茶园走走看看,见到一畦畦一垄垄勃勃生长的蔬菜茶苗,我满心欢喜。及至看到茶园边坡坎下的杂草芭茅被芟刈殆尽,半根不剩,心弦微微颤动,见识了父母亲作为诚实的农民耕耘田园所下的功夫。
在重新拿起教鞭站在乡村三尺讲台的日子里,我更是看到了平凡中的一抹抹亮色。“同读一本书,相伴教育路”。开学后不久,校长授意我组织全校老师开展读书活动,我乐此不疲。6月初,在《爱的教育》教师读书交流会上,老师们纷纷打开心扉,侃侃而谈,将师者孜孜不倦、慈祥细腻、睿智宽厚的人格魅力传导给了学生,用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为书香校园添彩增色。笑如春风的主持人周玉环老师,风度翩翩的石泽俊老师,个性飞扬的石爱霞老师,平易近人的向丽萍老师,激情洋溢的伊伊、晓荣、早燕、勇波老师,他们让我再次发现了人格的伟大和至尊,让我明白了学习永无止境。小我的力量微不足道;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能量强大无比。
来来回回渡船口,是一段曲折往复却长情温馨的旅程,给予了我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洪贵忠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6/08/09/588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