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金村里黄金茶,历经劫难绿满山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石远定 编辑:易果 2017-03-11 15:18:52
—分享—

  在湘西保靖县的东南部有一个苗族村寨,叫黄金村。黄金村的每座山、每块土、每家每户都种植有一种古老、珍惜、奇异的茶,叫“黄金茶”。黄金茶的经济价值极高,历史上就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盛誉。

  黄金村因黄金茶而得名。据《明世宗实录》记载,明朝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农历四月,都御使陆杰自迁陵(今保靖县城)取道所里(今吉首)巡视地方司法、兵防,途经鲁旗(今葫芦),一行人染上瘴气,行至冷寨河苗寨,苗族向姓家老阿婆摘采自家门前的百年老茶树叶沏汤给他们服用,饮茶后半个时辰,瘴疫立愈,陆杰十分高兴,当场赐谢向家阿婆黄金一两,还将此茶申报朝廷列为贡品,岁贡皇朝帝君。

  如今,客商和游客来到黄金村,不仅可以看到绿油油的茶树,闻到沁人心扉的茶香,还可以看到栽种于明万历年间,有409年历史的、政府作文物保护的“茶树王”,漫山遍野的茶树有很多是用它作母本扦插繁育出来的,是它的的徒子徒孙。

  “武陵春暖觅芳醇,迈向冷河品名涧。”每年春暖花开,人们涌向冷寨河(黄金村),用“夯坠戎”的山泉煮茶品茶的时候,谁又想到,黄金茶曾经历经劫难,几次差点灭种呢?

  黄金茶很少开花,花少种子就少,加上湘西山多林密,鸟雀、老鼠繁多,黄金茶开花结果的时候,鸟雀成群结队起落在茶树上,啄茶花玩;种子熟了,老鼠来吃,致使黄金茶茶种子更加稀少,无法大量繁殖,此是黄金茶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自然灾害和其它因素。

  笔者九十年代初期下队到黄金村,住在第一任村主任石生宝家,白天的时候,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唱苗歌、摆故事,其中一个老人讲到:听老人讲哪年着灾,河里的水都干了,地里颗粒无收,朝廷照样收税,我们寨的人有人跑了,剩下的用夯坠戎的水煮树叶树皮吃……夯坠戎的水为什么不干呢?它那个水是从吕洞山来的,是龙水……茶(树)也干了,要死不死的,我们寨的人用龙水浇它……据笔者查询,几百年来,湘西确实多次发生过大旱,其中明朝末期的一次较为严重,山上树木枯死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而黄金村“夯坠戎”的井水确实常年不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四0五地质队来黄金大队勘察矿产,发现这里磷矿资源丰富,有人见有利可图,决定开采,卖给泸溪浦市化工厂生产磷肥,黄金大队的社员听到这个消息,想,开矿的话要砍掉茶树,茶树砍了拿什么卖钱补贴家用?再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要留传下去,就坚决不同意,开矿的事后来不了了之,珍贵的黄金茶茶树得以保护下来。

  “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黄金茶属群体遗传,遗传基因复杂,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许多具有特异性的优良单株,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优良品种,与三千五百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在物种遗传学上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凡此种种,使得黄金茶具有“四高四绝”特征,“四高”:茶叶内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叶绿素含量高,氨基酸含量达7.47%,是同期一般绿茶品种的2倍,茶多酚含量达20%左右,水浸出物近50%,叶绿素比对照品种高50%以上;“四绝”:茶叶的香气浓郁、汤色翠绿、入口清爽、回味甘醇。黄金茶产地只在黄金村,面积少之又少,1975年以前面积约33.3h㎡,产量不到50kg;1995年面积44h㎡,可采摘面积24 h㎡,总产值30万元,如何扩种,让更多的人得喝,同时又保护住珍贵无比的黄金茶的遗传基因呢?保靖县委县政府和保靖的科技工作者大费脑筋。

  1994年,保靖县委县政府决定抽出资金、抽调人员,委派县农业局农艺师张湘生等人到黄金村进行科学攻关,研究和论证黄金茶的无性繁殖(扦插)技术,经过三年实地蹲点扦插育苗,试验成功,解开了制约黄金茶发展的症结,使种子稀少、几近灭绝的黄金茶得以在湘西和其它地方大量扩种,到2016年6月,仅原产地保靖一县实际种植面积就达7.32万亩,采收面积3.5万亩,产值2.2亿元,而黄金村的种植面积也突破6000亩,人均收入超10000元。

  “十万才起步,百万不算富!”昔日守着“黄金”过穷日子的黄金村,光棍娶上好媳妇,全村家家致富,不出去打工都有钱赚,没有一家的小孩是留守儿童,没有一家的老人是空巢老人。

  “轻雾笼山谷雨天,香茶滴翠嵌云间。村姑巧手弹春曲,筐满歌飞笑语喧。”黄金村的黄金茶历经劫难,如今赶上好时代,用科学的手段繁育繁殖,村村寨寨、坡坡岭岭都种,每到春天,茶树发芽,满山翠绿,人们不约而同到茶园采茶,茶香和绿意踏着欢快的苗歌声飘荡,那是一个祖先想都想不到的画面……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石远定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7/03/01/58817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