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融媒体中心7月30日讯(通讯员 彭柏英)花桥村的七月,正如诗句“盛夏光年,万物繁盛”所描绘,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活力与丰收的希望。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远山苍翠,枝繁叶茂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热烈;田野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稻田泛起层层绿浪,果园里果实累累,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田埂上,虽少了春日野花的绚烂,却有蝉鸣蛙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夏日的田园乐章。
花桥村,便坐落于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之上。它位于保靖县长潭河乡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群山环抱中,花桥村如同一颗碧绿的明珠。它东邻车湖村,如兄弟般守望相助;南连马湖村,似邻里般亲密无间;西接迁陵镇哪洞村,共享繁华;北与阳朝乡新隆村为邻,互通有无。全村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花桥村的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五山夹两河,九个山头错落,素有“龙奔太极凤含玉”、“五马归朝”、“九龟寻母”的美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写照。在花桥村的转变中,彭武汉作为一名普通村民,见证了环境改善带来的巨大变化。他自豪地指着眼前这片绿意盎然的小山丘,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回忆起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小山丘披上了绿装,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开放,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他不仅积极参与了村里倡导的“四小园”(小花园、小菜园、小禽园、小果园)建设,还在自家门前精心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将原本单调的庭院装扮得生机勃勃。“你看,现在这环境,比以前强多了!”他感慨道,“不光看着舒服,心情也好多了,这生活也更有盼头了!”他的话语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所表达的不仅是对环境改善的喜悦,更是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
正是因为彭武汉这种积极向上、以身作则的精神,不仅提升了村集体的凝聚力,也让他成为了其他村民学习的榜样。在公共区域建设时,他毫不犹豫地带头行动,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村民们看到彭武汉的行动后,周围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环境整治的行列中来,形成了一个人人参与、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爱护家园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村民彭兵深有感触地说到,在彭武汉的影响下,彭兵也主动清理自家门前的杂物和杂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花桥村的美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通过彭武汉、彭兵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环境的整治与美化,更重要的是村民精神面貌的提升和凝聚力的增强。近年来,花桥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鼓励村民围绕“四小园”建设,将和美乡村建设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将自家门前庭院打理得井井有条,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如今的花桥村,处处洋溢着田园风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切也印证了花桥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缩影。
花桥“四小园”建设
“发展促增收,村民喜开颜”的产业乡村是和美乡村创建的生动体现。环境变美了,大家的干劲也更足了,花桥村党组织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村民开始在产业发展上大展拳脚。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花桥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宛如一条玉带环绕着村庄。村民们看着这美丽的家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干劲也更足了。他们深知,这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村里蓬勃发展的产业。
花桥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之路。他们深知,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产业来带动,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为此,村党支部书记积极寻求外部资源,为花桥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党组织的积极协调下,引进了“赛红椒”、“黄贡椒”特色种植。30余亩的辣椒种植基地,凝聚着党员干部的辛勤汗水,也寄托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辣椒种植,花桥村还涌现出一批敢为人先的致富带头人。村民彭举钊、彭海波积极响应村党组织的号召,带头发展黑猪养殖产业。当被问及养殖黑猪的经验时,彭举钊憨厚地笑了笑,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音说道:“以前我们也是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发展了黑猪养殖,我们的猪肉不愁卖,价格也好,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彭海波也接过话茬,激动地说:“是啊,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还有村里的支持。我们这黑猪啊,吃的是粮食和青菜,喝的是山泉水,肉质那叫一个香!”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充满了对党组织的感激之情。花桥村,正是在这些勤劳、朴实的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美好的未来迈进!
辣椒种植
丰收的黄贡椒
“碧水青山秀,红村谱华章”的文化乡村是和美乡村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花桥村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古驿道蜿蜒穿行于青翠的山林之间,作为古代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这条驿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无数往昔的故事。漫步在古驿道上,漫步在古驿道上,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苦和村民们的无私奉献。它不仅是一条充满历史底蕴的古道,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花桥村其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建筑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那独特的悬挑结构,仿佛悬挂在山间的艺术品,让人耳目一新,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在杨家,木房子占了这个组的90%,漫步于村落之中,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吊脚楼,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村民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延续着祖辈的生活方式,守护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吊脚楼(何昌金摄)
花桥,作为花桥村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花桥村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与寓意接福的龙桥遥相呼应,花桥在当地也被亲切地称为凤桥,象征着吉祥与美好。这座古桥始建于同治六年,历经百余年的风雨侵蚀,逐渐失修败落,令人惋惜。为了重现花桥昔日的风采,2016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广泛集资,花桥终于得以成功复建。焕然一新的花桥,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壮丽景象,更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再次照亮了花桥村,更为花桥村的红色文化增添了一道夺目的光彩。
花桥(何昌金摄)
花桥村,有古老的驿道、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历经沧桑的古桥以及保靖名人黄海楼传奇等独特的文化优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花桥村将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展示标识项目”。此举旨在深入挖掘和展示花桥村的红色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花桥村的历史,感受花桥村的精神,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百年久传承,匠心铸辉煌”的非遗乡村是文化乡村传承、发展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复兴。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守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花桥村,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村落,漫步于此,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卷之中。而在这宁静祥和的村庄里,隐藏着一段来自古老时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座拥有三百年历史的黄氏铁匠铺。它根植于湖南怀化麻阳县吕家坪镇九曲湾,历经300年风雨、十一代人传承,坚守着古老的锻造技艺。
推开铁匠铺的门扉,走进古朴的作坊,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炉火熊熊燃烧,映照着两位铁匠师傅黝黑而坚毅的面庞,他们挥舞着铁锤,叮当作响,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们带回那个以铁器为生的年代。
这座历经沧桑的铁匠铺,不仅是村庄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传统工艺的守护者。它承载着世代铁匠的智慧与汗水,是红色文化和手工技艺的生动载体。三百年的炉火不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它将继续熔铸着花桥村的文化之魂。
黄氏铁匠铺
如果说铁匠铺是花桥村的“匠心之魂”,那么花桥舞龙,便是花桥村的“吉祥图腾”。每逢佳节喜庆,锣鼓喧天,一条红色的巨龙便会从村中腾空而起,蜿蜒穿梭于大街小巷。舞龙队员们精神抖擞,动作矫健,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首贴地,将龙的威武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翻滚的身姿,象征着风调雨顺;那震天的锣鼓,传递着喜悦与祝福。
除了铁匠铺和舞龙,阳戏又是花桥村的另一个非遗文化瑰宝。阳戏,又称“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员们身着戏服,粉墨登场,用高亢的嗓音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成为花桥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审:张晓莉
二审:何晗竹珺
三审:高 伟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彭柏英
编辑:吴学敏
本文为保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1/74/1516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