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扎河瑶事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宋世兵 编辑:向琪1 2025-02-18 08:10:18
—分享—

作者:宋世兵

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鸡鸣三更后,秋阳在武陵山巅冉冉升起,金色的阳光笼罩着阿扎河瑶寨。阿扎河敞开了心扉,一路欢歌笑语;瑶寨揭开了面纱,满目婀娜多姿。阳光把寨门迎开,户门滑开,瑶民身着艳丽的瑶族盛装,三三两两结伴而来,人流向寨中心涌动,长号吹响,长鼓敲响,瑶歌唱响,整个村庄湮没在鲜花与歌声、长鼓与舞蹈的海洋。一场盛大的瑶事,在岁月流年里绽放,在瑶家转角楼前上演,在瑶民心花怒放的心房里流连。

< 瑶 之 河>

自艨艟溪口西行十余里,至小桥,拦溪筑坝,是为小桥电站,坝内碧波荡漾,右行一脉走龙溪坪,左行一脉经起车至咱科洞。左行一脉即阿扎河,时而咆哮奔腾,时而温情脉脉,依偎着山峦,呵护着瑶寨,千年万年,不离不弃。默默无闻的阿扎河,玉带缠绕的阿扎河,安详地仰卧在瑶寨宽敞温暖的怀抱里,静静地流淌在瑶民梦幻般的心事里。

名为河,实则溪流,武陵山脉中,随遇而安,随地脉涌动,从千山万壑中喷薄而出,穿洞裂石,至小桥,汇聚成洪流,明处翻坝下泄,声如洪钟。暗地里遁坝内管道滚动,巨大的水能带动机轮转动,轰鸣出一线线电能,转换成光明,照耀着瑶寨四面八方的天空,明晃着土家、瑶、汉窄窄的心房。夏秋的阿扎河总能给人带来光明与希望。冬春的阿扎河,留给人的则是别样的休闲时光。这时节,喧嚣两季的阿扎河,水情脉脉,涓流潺潺,溜过山涧,滑过卵石,叮咚作响,水至清至澈,鱼翔浅底,惹人爱怜。傍着春光,披着冬阳,常有三五成群的城里人,扶老携幼,汇聚这里,分享大自然的片刻悠闲时光。

去河里嬉水,到瑶寨中探俗,去山野里猎奇,去溶洞里探险,到瑶民中访古,成群结队的城里人,脚步匆匆,目光敏锐,脸上洒满阳光。司空见惯的风景,魔幻般的现实,困扰着阿扎河的瑶民,挥之不去。去年春,县里着手乡村区划调整,上游的咱科洞村与下游的起车村合并,整成一个村,因村名未定,两个村的书记一前一后来到我的办公室。我知道,他俩正为此发愁,心怀忐忑。我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与民族感情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说若从两村中各取一字命名,说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顺溜,让村民赞同也是个未知数。给村庄命名,对我来说是头一遭,心里没谱,如何既能使村民感情上能接受,又能让村名冠以地理或文化标识得以流传,思考良久,我没有更好的主意,劝两位书记以阿扎河命名,他俩再三犹豫,最终点头,我如释重负。以河名村,古亦有之,不是我的独创。不出半年,百姓接受了我的建议,官方也予以确认,阿扎河终于从山野间登堂入室了,载入了史册。

如今的阿扎河,已不是过去的阿扎河,如啼血的杜鹃,冠以五彩的华服,腹纳浓郁的风情,心托如梦如幻的心事,华丽转身,展翅飞翔,飞出了远山,飞向了广袤的地球村。

< 瑶 之 寨>

湘西腹部,心脏地带,群山环伺,酉水中流,风景如画。著名作家彭学明说,保靖是上苍赐给人类福和美最多的地方。

这地方,重峦叠翠,沟壑纵横,山舞龙脉,水流彩练,沟壑交错处,必是一处风物宜人的绝佳妙处。这里世代袭居着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双手创造属于过去,也面向未来的田园生活,静默如悠然的田园,流动似悠扬的牧歌,直到几百年前,悠然的时空,被阵阵的长鼓声划破。

起起伏伏的褶皱里,任何一处隐隐山林可秘藏心事,任何一股清泉可滋润心灵,任何一块向阳的山坡可安营扎寨,任何一方田地可耕耘劳作。心向往之,行必笃之,一群群瑶民或迫于战乱,或迫于生计,或迫于繁衍,鱼贯而入,翻山越岭,涉迢迢江河,不畏艰难险阻。先是刘姓,聚落成寨,再是向家,逐水而居,三是黄族,依山扎寨,又是胡裔,抱团取暖,直到阿扎河九弯十八坪,满山满坡升起了炊烟,19个自然寨悄然成形,子孙繁衍到800多人。从湘东南向湘西北迁徙,历千难万险,永不停歇,这需要何等的勇气,缠绵的阿扎河听着,寂静的大山看着,沧海桑田的瑶寨吐纳着。

开山为土,犁土为田,筑巢为居,以邻为亲。阿扎河土生土长的土家人,与外来的瑶家人和汉人,一辨服装就知道身份,一听说话就知道族别,一看婚丧嫁娶就知道辈分,谁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不同的语言交流,不同的风俗交织,不同的服饰争艳,一定有碰撞,一定会产生裂痕,一定会爆发冲突。在阿扎河不要紧,只要放下身段,变换一种姿态,转换一种腔调,碰撞和矛盾,总会有调和的时候。土家人明白,瑶家人也明白,汉人也明白,两眼总是盯着现实,心里总是纠缠恩怨,这个民族只有过去,没有未来。瑶家人跋山涉水而来,睦邻和亲的种子,就像湘西千山万岭中的桐籽一样,再贫瘠的土地,也能长成树,变成林,结满果,榨成油,回馈乡亲,回报大地,回赠生活。瑶家人的生活,风雨过后,便是彩虹、阳光和雨露。

峥嵘岁月流逝,瑶家人已完全融入了土家人的生活,心连着心,筋连着筋,血脉连着血脉,成为一家人。瑶家人与人相亲,与自然相谐,学会了感恩。

这里,丛林密布,古树名木参天,珍禽异兽出没,严禁私自采伐、盗猎。行走在山林里,即使是路边的一株小草,路旁的一株野花,瑶民亦小心翼翼,心怕一不小心践踏。这里沟壑纵横,溪流如织,溶洞成群,不准电鱼炸鱼,敲石乳。穿行在小溪和溶洞里,哪怕是巧夺天工的石乳、石笋、石幔,只准摸不能敲打,还有洞连洞、洞套洞的犀牛洞,胜似人间仙境,只许看,不能大声喧哗,怕惊吓了地下暗河和小溪里的游鱼,破坏了生态环境。秘境秘禁,早已写进了村规民约,成为瑶民的禁忌。瑶家人心里十分清楚,呵护每一座山林,每一条溪流,每一个溶洞,其实就是呵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千般呵护,万般眷恋的阿扎河,一定蕴藏着史诗般的民族英雄记忆。远在明朝嘉靖年间,保靖和永顺土司奉朝廷之命,调土兵至福建、浙江前线抗倭,土兵在艨艟溪入酉水处集结,摆鼓扬帆远征,赢得“东南战功第一”的荣光。明朝万历年间,保靖土司再次奉调土兵5000人,抗击后金,全军阵亡,壮烈殉国。20世纪三十年代初,红军来到阿扎河打土豪分田地,30多名红军战士血洒起车,史称“起车惨案”。土兵外出征战,抵御外侮的漫漫征途,是否有阿扎河瑶家人的身影,正史没有记载,留在史册的只是“土兵”,我不敢妄下结论。但在土地革命时期,保靖有1000多名热血青年投奔红军,且红军又在起车打土豪分田地,就一定会在当地扩红,就一定会有瑶族儿女参加红军,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自己的热血。“起车惨案”发生后,当地人连夜转移红军遗体至红军潭掩藏。去年春,瑶家后裔阿扎河村书记胡正文,自筹资金,在红军潭勒石树碑,缅怀烈士的不朽功勋,令人肃然起敬。

美丽的阿扎河,英雄的阿扎河,永远伫立在青山绿水之间。

< 瑶 之 年>

山南水北,蓝天白云下,瑶寨星罗棋布,土家、瑶、汉杂居一起,不分彼此。过年的习俗,异彩纷呈,汉人过元旦和春节,土家人过舍巴节和赶年,瑶家人过达努节。

过年是每个民族最为隆重而庄严的节日,年节承载着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记忆里有荣光,有屈辱、有痛苦、有欢乐,警示后人,不忘过去,憧憬未来。

土家人过年,为铭记先人抗倭的血色荣光。瑶家人过年,为纪念安居乐业。相传刘、向、石、黄和胡5大瑶家,千里跋涉,不畏艰辛,先后于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十月一日、十月二日、十月四日,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安居乐业,并以这天为各姓氏的年,后经五姓长老协商,确定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作为阿扎河瑶家人的瑶年,即达努节。

秋收以后达努节到来,祭祀场面极尽庄严肃穆,虔诚膜拜,至今延续。

阿扎河村瑶家人无论家在哪里,尽管有天大的事,也必须放下,迈开匆忙的脚步,赶回故乡。清晨,早早起床,洗漱干净,穿上艳丽的节日盛装,打扫场院,掀开锅灶,置办斋饭,手抓着吃,填饱肚子后,瑶家人从四邻八寨涌出,向中心寨子的坪场走去,各人自安本分,当好节日的角色。得到消息,城里人、土家人、汉人纷出动,赶来捧个人场。盛大的仪式开场,寨门口,树皮号声划破长空,长鼓声震天,牛角号与唢呐齐鸣,三五个瑶家少女端起自酿的米酒拦门,四面八方赶来的客人先喝干了酒,方得进门,给每位客献上一个用红线捆上的吉祥蛋,大家不分彼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4位德高望重的瑶族老人缓缓地向盘王塑像走去,祭祀旗队跟进,彩旗猎猎,在风中飘扬,送福队紧跟其后,锣鼓队精神抖擞,声震村空,全寨巡游一圈后,回到主祭场。虔诚的瑶家人轮番向祖先盘王神像敬献五谷、圣水豆腐、糯米粑粑、水果和甜米酒,行进途中,唢呐全程伴奏。随后村主任诵读祭文,一句瑶话,一句汉话,交替朗诵。完毕,进行还愿请圣,全寨男女老少陆续上香。这时,寨中央已成人山人海,城里人、汉人、土家人也来凑热闹,带来了各自拿手的节目,小品、舞蹈、歌曲与瑶家人共联欢,共度瑶年。狮子队来到最中间,架起三五级桌梯,看似凶猛实则温顺的狮子跳上桌面,一级一级往上蹿,场面十分惊险,引发现场观众阵阵惊叹声、欢笑声,把演出推向高潮。祭过祖先,舞停了,歌歇了,龙形长席一字儿排开,上铺新鲜的芭蕉叶,瑶家盛宴开场,犒劳自己,也款待远道而来的嘉宾,品尝瑶家七彩长龙芭蕉宴,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共同祝愿勤劳的瑶家人未来的日子幸福美满。

年饭吃过,人群逐渐散去,热闹的阿扎河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瑶民陆续回到自己的家,忙活自家的活计,期待下一个瑶年的来临。

< 瑶 之 民>

在阿扎河,土家、瑶和汉相亲相融,每个族别的身后总能发现另一个族别的影子。这里的瑶民与原住民土家人一样,性格热情开朗,果敢勇毅,坚韧不拔,厚朴仁爱。

胡正文就是这样一个瑶家汉子。身体高大敦实,身手敏捷,热情似火,目光炯炯,得瑶民信赖,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呼百应,很具号召力和感染力。之前小伙子可不是这样的,高中毕业后,柔弱的他无事可做,迫于生计,干起了屠夫的活计,每天从家里出发,进城杀猪,支一块案板卖肉。几十年下来,练就一副好身板,住进了高楼,斗胆承包了城里的屠宰场,小城人餐桌的猪肉几乎由他一人供应。先前的小伙子已变成爷爷和外公,性格没变,既疾恶如仇又仁爱敦厚。当瑶民要选他当村支书时,他二话不说,就一颗字干,挑起瑶寨男女老少致富奔小康的重担。

挑起一个家的担子,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尚不容易,何况一个村子的担子,很重很沉,胡正文没有退路,不管前途荆棘密布,还是风雨雷电,也要去闯,为全村老少闯出一条光明大道。

每个瑶民都有一个梦,胡正文梦着大家的梦。在精准扶贫聚焦武陵山区时,他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每天早晨匆匆出门,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推介阿扎河。会作词作曲的请进来采风,创作歌曲;会摄影摄像的请进来赏光,拍成照片专题片;会唱歌跳舞的请进来过瑶年,与瑶家人分享快乐;什么也不会的也请进来游玩,把阿扎河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尽收眼底,装进心底,带回去分享。人一群一群地来,一泼一泼地走,川流不息,胡正文的心朗润起来。

在与外界接触中,慢慢地,身份识别与价值认同的意识,开始在瑶寨苏醒,在瑶家男女老少的心里唤醒。瑶民开始在意自己的瑶服,褪去汉服土家服装,大胆地换上美丽的瑶服。娃儿们有模有样地模仿老辈的口气,练习瑶语,从陌生到熟稔,乡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知道怎么过瑶年的瑶家人,也开始大张旗鼓地过起了瑶年,缘起于胡正文去千里之外的江华考察。那是去年夏秋之季,我和资深文艺青年向治学、胡正文、彭学东一行4人奔向江华,江华文联的蒋主席热情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到盘王殿、江口瑶寨、香草源,凡能证明瑶族身份的建筑、风俗、语言、服饰等,他看了个透,一一牢记在心里,摄进相机里。离开前的那个晚上,他大醉一场,迷迷糊糊地做了一个瑶家汉子的梦,第三天信心满满,踏上归途。阿扎河瑶寨如愿举办了一场有模有样的瑶家盛会,从此,阿扎河瑶年走出了大山,走向了神州。山外的人才知道,在湘西十万大山里,还有一群瑶民,还有一个瑶寨,顽强地坚守自己的民族习俗,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

随着阿扎河瑶寨声名鹊起,胡正文正做着一个更大的梦。吉首大学田茂军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和老板,慕名赶到这里,深入田间地头访古探俗,山岭溪涧猎奇寻幽,勾勒出阿扎河如梦如幻的轮廓。梦中的阿扎河四季花果飘香,民居古色古香,山溪五光十色,溶洞千姿百态,民俗流光溢彩,达努节风情万种,瑶民怡然自乐,恰似瑶家人前世修来的世外桃源。

这一天,阿扎河默默地等待着,瑶寨静静地盼望着,瑶家人深情地呼唤着,胡正文的脚步没有停歇,未来的脚步已经走来。

来源:保靖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宋世兵

编辑:向琪1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646946/51/1470820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保靖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