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山歌传承人杨光万
不高的个头,黧黑的面孔,但是只要一开腔,那声音洪亮圆润,彷如春天酉水,浩浩荡荡,满堂的听众无不为之吸引,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就是土家族著名山歌能手杨光万。
杨光万,1937年12月出生,土家族,高小文化,保靖县涂乍乡马路村人。
杨光万生长在土家族聚居地区,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特别是喜爱唱山歌,可以说村村有歌师,寨寨有歌娘。杨光万从小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25岁的他,就担任马路农村业余剧团团长兼民兵营长,从那时开始他自编自演,一面创作剧本,一面创写山歌,由于他爱好山歌,虚心好学,不怕吃苦,州、县、乡每次召开各种大型会议,举办各种大型聚会活动,或各阶段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他都用山歌演唱宣传。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多,历经无数的磨练,他唱出的山歌能信手拈来,朗朗上口,既形象生动,又有罗辑思维,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现在他已成为湘、鄂、渝、黔四省边区附近很有名气的山歌手。人们尊称他为歌师、歌王。
从1963年开始,他拜涂乍乡乜乍大队一位叫彭勇仕的歌师为师,和他学唱山歌,经过三年的努力,山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赶上师傅彭勇仕。他不仅能唱沿河腔,也能唱坡头腔,从1974年起,就与彭勇士搭档唱山歌,能活学活用,对答如流,唱遍了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被领导群众称为一对山歌的好搭档,把山歌演绎的淋漓尽致。
1978年,参加保靖县山歌比赛,田茂忠获得金奖,杨光万获得银奖,彭勇士获第三名。从此以后,他拜土家山歌大王田茂忠为师,虚心向田茂忠请教,田茂忠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唱歌心得全盘告诉他。1981年至1982年,宣传部、县文化局请彭勇仕和杨光万跟着电影队唱山歌,多次巡回全县20多个乡镇。又跟随县歌剧团下乡演出。后来,将杨光万、彭勇士、向召珍等组成一个山歌小组,唱遍全县各个乡镇,还唱到了古丈、吉首、花垣等地,获得了各级领导好评,深受群众喜爱。
1983年,湘西自治州召开山歌代表大会,杨光万与田茂忠对唱,被评为优秀山歌手。1984年,参加全州各县的山歌比赛,被评为一等奖。
1985年,杨光万在花垣茶峒参加湖南、湖北、四川三省山歌比赛,在40多名歌手中获得一等奖。
1986年至今,杨光万积极参加我地组织的各种山歌活动,宣传的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获得了比赛的最高荣誉。
2008年5月,杨光万受邀参加张家界“中国山歌节”。
1978年到1981年三年内,江万金、梁万金、梁凤祥、宋连芝、梁水珍、宋开莲等人拜杨光万为师学唱山歌。杨光万为他们编写冷唱和热唱山歌歌词,并耐心地教他们歌调、韵脚。三年后,他们都能登台对唱。特别是现在的江万金最为出众,人人皆知。
四十余年来,杨光万编唱的山歌形式有:时政歌、爱情歌、古怪歌、啄啄歌、出嫁歌等。
杨光万一生唱歌无数,深得各部门、各级领导群众的喜爱,他最擅长唱热歌(临时当场演唱,没有脚本),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疏于将演唱的歌曲收集整理成集出版。
杨光万唱出的山歌特点: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歌调优美、比喻深刻、形象生动。如:
劝男歌:
桐树开花丫对丫,有钱莫乱送人家,
人家儿女长大了,只叫叔叔不喊嗲。
赞扬国家领导人歌:
桐树开花花蓬蓬,朵朵花开心儿红,
人人热爱胡锦涛,时刻感念在心中。
形容父子歌:
如今世界大不同,老子没有儿子雄,
儿子吃的精白沙,老子吃的哪叭筒。
耻笑歌:
偷人婆娘大不同,眼睛好似亮火虫,
走路如像龙摆尾,脸摸胭脂口打红。
《酉水船工号子》传承人张官坤
酉水被誉为土家族的母亲河。酉水船工号子就是母亲河上最动听的交响乐。
张官坤,土家族,1933年冬月出生,现年73岁。小时放牛时,就爱哼唱山歌。从小对土家族山歌等文学艺术有一定的好感。被一种“只有鼎罐煮忙忙,哪有鼎罐煮文章”的生活理念,迫于停学。13岁寄拜给一姓张的人家,此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船工。原指望可以到此继续完成学业,没想到,一到就开始过上了以船为家的生活,16岁已经学会标船,18岁跑运输。合作化时,就在运输社(也就是县航运公司),后调往州航运工业队、州航运公司直到退休。与航运事业结下了不了之缘,一干就是54年,与此同时酉水船工号子也成了他今生的最爱。
回忆在船上唱船工号子的种种情形,老张眼里满含着热情。
张官坤与船工号子的结缘,与酉水河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酉水沿岸地貌景观十分独特,自古以来,孕育着湘西民族文化,流传着不少优美神奇的传说故事。明国时期,大力发展水上运输,科学不发达,都用人力船进去运输。木船便成为酉水与外界交往最重要的工具,通过木船下沅水、达洞庭、长江,将湘西的珍贵特产销出去,再将外界先进的科技以及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引进来。船工们长年在险象环生的酉水及江河中打拼,为齐心合力,也为排除胸中的苦闷,调节自己的生活,便产生了吼喊夹着歌唱的一种歌唱形式。酉水河上到处是滩到处是岩,路程遥远,从保靖到常德,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漫长的行船日子里,历代船工们战险滩、斗恶浪,在生与死的线上拼发出力的旋律!船工们在潭里划桨时,高兴了就唱沿途的名胜古迹,仿佛给大家讲述一个又一个精典故事;下水要冲滩时,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领头人就开始喊橹号子,主要是为了积蓄力量;张官坤从18岁跟随着跑运输,就跟着老一辈的船工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险滩、深潭,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船工号子中的桨号子、橹号子、纤号子等等。张官坤回忆说,船到了王村码头就开始唱:
王村潭儿,哎嗬……
长又长嘛,哎嗬……
船弯在啊,哎嗬……
河中央,哎嗬……
有钱哥哥,哎嗬……
把酒喝,哎嗬……
无钱哥哥,哎嗬……
把手搓,哎嗬……
哎哟哟嗨哎哟哟嗨 !
等等……
张官坤接着回忆说,唱船工号子时,船要好。有一次,我们的那个船老板对我们不是很好,我们从保靖到王村一路号子唱下去,把他的船跺的散了架。那号子喊的是地动山摇。每句号子的韵脚都要落在左脚上。一人领唱众人和,来回穿插,腔调高亢,雄健有力。
因为他行船的次数多,酉水两岸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神话等无一不晓,无一不知。“三硇九峒十八碛,七十二岩到石堤”他能唱完。还能将历史人物穿插其中,也能唱劝世文“唱骨牌”。
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的开展,酉水船工号子得了重视,在几次的拍摄过程中,都是由张官坤领唱桨号子,边说,老张的左脚开始有节奏地在地板上跺着,唱着:
保靖码头很有名,
天开文运在对门,
哎哟哟嗬,哟嗬哟嗬……
临别时,老张痛惜的说:酉水船工号子这一深受酉水流域土家族人喜爱的歌唱形式,随着现代文明发展的里程,它的继承和发展越来越处于无法生存的境地。解放后,民船改革,木船被机船所代替,传唱地区严重缩小,歌唱者几乎难寻,没有生存空间。到目前为止,50岁以下的老船工们都不会唱了。能完整唱下酉水船工号子的只有我张官坤一人了。
2002年,张官坤曾经与鲍盛桐等合力整理了《酉水号子》,为党的十六大献礼。
2005年经张君林、黄青松改编的张官坤的两首歌曲《我是酉水人》、《我就爱上酉水河》分别获第二届全州“五个一工程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8年,张官坤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电动机船的兴起,碗米坡电站的建立,酉水河被拦腰隔断,为酉水船工号子原真性保留制造了一系列的困难。省级传承人张官坤,一直为酉水船工号子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原真性的保留等问题忧心忡忡。自评为传承人以来,他不断的收授徒弟,教唱船工号子,但因各种原因,他都觉得号子在慢慢失去原来的味道。
酉水船工号子是调节船工劳动情绪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都是随心情而歌,调式和词语都大同小异。所以,要真正体会老船工的心态,把酉水船工号子学精学透,如果没有船上的生活体验,没有与船工的亲密接触,只简单的从固定的调式中学唱,与学唱流行歌曲没什么区别,当这样的歌手进入到酉水河里,他就失去“表演”能力,失去了与酉水的亲和力。能让从小跟随自己在船上长大的三儿子学习船工号子,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父亲的极力劝说下,张发云辞工回乡,致力于酉水船工号子的传承和发展。第一个月,他整理了两大本《酉水船工号子》资料。资料里面详细记录了“三硇九峒十八碛,七十二岩拢石堤”的所有原始唱词,并认真注释了每个硇、峒、碛、岩的位置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故事。并把原来收集整理过程中的一些笔误和读音所带来的误差已经修正,《酉水船工号子》已初步完成文字整理工作。第二个月,他又花费2000元,为父亲的原生态唱词进行录音、录像。制作成光碟。完整的保留了号子的原生态音乐。笔者问他为什要这样做,他回答,父辈的东西是民族的精华,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不能让它失传。记录和整理是我们的责任,发扬和广大更是我们这一代的义务。
(作者系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干部)
(责任编辑:田茂军)
作者:彭秀莲
编辑: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