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土家山歌如清泉

作者:田二文 编辑:易果 2012-02-09 08:44:40
—分享—

  “天上起了鲤鱼斑/画眉一翅飞下湾/情妹甩手丢哥去/阴天晒谷心不干。”最近一段时间,每当夜幕降临,在保靖县城中心的高架桥上,总能看到一群山歌手们在你唱我和地演唱土家山歌,前来欣赏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

  湘西土家族山歌起于部落时代,兴于唐宋,世代口传至今,并成为湘西土家族的一种特有习俗,无论生产中的挖土薅草、插田打谷,生活中的婚丧喜庆、男女情恋、民族节日,人们都喜欢用山歌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保靖土家族山歌凭其高亢悠扬、激情奔放、生动形象、简洁朴实,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一代歌王田茂忠的独领风骚,在湘西土家族山歌中又独树一帜,声名远播,2006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靖土家山歌,按演唱形式,分两大类:冷歌和热歌。冷歌是编好歌词演唱,热歌是即兴而发,随口而出。按内容,分为仪式歌、劳动歌、情歌、生活歌。此外,还有时政歌、叙事歌、历史传说歌、儿歌、谜语歌等各类。每类又分支若干,如反映土家族青年男女在爱情和婚姻上的悲欢离合的情歌,就有试探、赞美、初恋、迷恋、相思、盟誓等颇为丰富的类别。

  “阿哥犁田忙又忙/忽见阿妹去放羊/朝妹背影看痴了/牛拖犁头上田坎/手中鞭子还在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与汉乐府诗歌《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毛风细雨雾沉沉/阿妹打伞路上行/风吹油伞晃晃动/问妹想晴不想晴(情)”。似这样的谐音山歌,生动活泼,含蓄曲折。“修路民兵干劲足/八磅大锤手中舞/钢钎插进岩头内/好似泥鳅钻豆腐”。这种艺术夸张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土家族人民刚健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意志。

  保靖土家山歌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在土家人生活中,如炒菜的盐巴和解渴的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放初期,全县20个土家族聚居的乡镇,村村有歌娘,寨寨有歌师。尤其是田茂忠的出现,使保靖土家山歌发展到一个高峰。

  田茂忠1923年出生在保靖马王乡一个农民家庭,大姐田隆香是当地有名的歌娘,经常带着他来往于各大歌会歌台。天资聪颖的田茂忠耳濡目染,七八岁时便能出口成歌了。解放后,在党的培养和关怀下,田茂忠大展才华,从乡村唱到县城、州府、省会、北京。他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山歌2000多首,这些山歌比喻形象,通俗易懂,扣人心弦。1979年,他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歌手、诗人座谈会时,脱口而出“激情催歌心头起,霎时飞满长安街”之句,语惊四座。1989年,他出版了《田茂忠山歌选》。2007年,他被评为中国民间文艺杰出传承人,并被授予“土家山歌王”荣誉称号。人们曾用山歌这样评价他:“酉水河,茂忠歌,白云山下两条河,两条河水流不断,喝到嘴里都解渴。”在田茂忠的引领下,保靖土家山歌空前繁荣,一时可谓“乡乡有歌台,老幼皆唱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土家山歌也未能幸免,爱唱土家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到2005年,保靖县能开展山歌会的仅剩3个乡镇,歌师、歌娘不足100人。面对岌岌可危的现状,保靖县于2006年重建消失了10多年的县城山歌台;2007年,将清水坪镇、比耳镇、碗米坡镇划成了土家山歌文化保护带,申报清水坪镇为湘西自治州“土家山歌艺术之乡”,并获得批准。同时,在一些中小学开展山歌培训,把民间歌手请到学校传授山歌技艺。

  2008年,“歌王”田茂忠去世后,县文化部门开始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当年12月,涂乍乡山歌手杨光万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今年73岁的杨光万,以前曾多次与田茂忠同台献艺,两人难分伯仲。近年来,钟爱山歌的他,在收集整理山歌资料之余,时常邀约一群土家山歌“发烧友”,到县城摆山歌擂台,比才智、争声誉,每每听者人山人海。

  一度沉寂的保靖土家山歌,又柳暗花明,飘荡在县城的舞榭歌台、乡村的坡岭幽谷,成为一道亮丽的民间文化风景。

作者:田二文

编辑:易果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