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它可爱的一面,每座小城都有它不为人知的别样风情。由洞庭出发,沿沅水而上,白河之畔,有座美丽的小城被称为“酉水明珠”,它就是湖南湘西的保靖。
儿时的梦和远方
保靖是个近邻凤凰、龙山的小县城。小时候,我对保靖城的印象就是一个不同于村子、有很多高楼的地方。那时,乡里伢子能进一次城,简直比过年还高兴。回想起来,那时的保靖就是远方。而去远方的路,总是漫长而多险阻。
我从小在保靖的一个小村庄——补足村长大,那是个离天近离地远的地方。从补足村出发去县城,要先走下一段近70度的陡坡。坡脚就是土家先祖八部大王庙遗址所在。赶集时,乡亲们背着玉米,桐子等土物下山,就是冷天也是一身热汗。到了河边,船老板把竹篙往乱石中一撑,船就向了江心划去。“嗒嗒嗒”的马达声响起,人们挤在船舱内,有说有笑地开摆龙门阵。马达声很吵,说话得贴着别人耳朵大声喊,男女老幼均不例外,因此大家都显得格外亲昵。天冷时,乡亲们在船里烤着炭火,吃着橘子,谁的背篓里有可吃的瓜果也会很热情地叫大家同吃,好像并不是要拿去卖的。像我一样的小孩们则总难安分坐在座位上,而是跪在船座上,眼睛滴溜溜望着舱外绝美的风景——长江最大分支沅江支流的酉水河风光带。小手还不停地比划着。看!那里有个洞,我猜里面一定住着神仙;看!那么高,那么平的山,一定是二郎神一刀劈出来的……两岸冲天的崖壁,临渊的劲枝,总能被我们找出新鲜玩意儿来。唯一能使我们安静下来的,就是过滩时,那剧烈摇晃的船身,和船底碰石头发出的“哐哐”声。每当这时,我们就会乖乖坐好,小手紧紧抓住船邦,生怕翻船掉进水去。
一路上,急流险滩无数,最麻烦的是上行。船上不去滩时,男女老幼便不得不一起下船拉纤。年轻力壮的在顶前面拉,身子近乎贴地,妇女老幼在后面拉。大伙儿喊着“嗯哏哎嗨——嗯哏哎嗨”的节奏,声音低沉有力,把个纤绳蹦得直直的,与自然之力做着不进则退的搏斗。
大约两个小时,我们的小船便能到达保靖县城。船还未靠岸,远远就能看见一排排木船挤挤攘攘地停靠在码头上。有从王村来的沙船,洞庭来的客船,还有乌蓬的渔船等等。真真一派千帆汇聚的磅礴气势。只是如今,曾经辉煌的水路已被高速发展的陆路取代,码头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远方的城与美丽的传说
以前,酉水河是保靖与外地交流的主要通道,这个县城老码头便是上下必须之地。桐油,盐等山里所需都是通过这条河往来运送。码头对岸,便是摩崖石刻“天开文运”,它还有个不错的传说。
据记载,传说清光绪年间,县城罗氏昆仲赴省乡试前,其父请人预测儿子乡试结果。那人站在河码头看了一番后说,罗氏昆仲文理通达,应试并不艰难,唯家乡有大山阻隔,恐文运不开。破解之法是在启程离县的城北酉水码头对岸崖壁上刻天开文运四字,祈求文曲星保佑。罗父依言,逐援引工匠扛木立架,清理崖壁,刻字祈愿。初选何绍基字体,嫌其骨风清瘦,不足醒目,改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字体,三次放在上壁,再行刻凿。六十余日后,大功垂成。这年罗氏昆仲果然同科中举,传为佳话。
虽为传说,可“天开文运”四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见。它早已化为保靖之魂,祈祷祝愿着每一个保靖人。石刻上面,就是文学大师沈从文最赞美的另一景点“狮子洞”。关于狮子洞也有个传说。据说是狮子洞洞口大开,正对着保靖城,吞了保靖的文运,所以在洞里修建了狮子庵。沈从文先生正是在这所庵里,开始接触新学新思想。他在《从文自传》里写到——“保靖:一个转折的地方”。由此可见保靖对于沈从文的重要意义。其次子沈虎雏曾说:“听父亲说,他就是从这里河边坐船离开保靖去北京的”。
如今,物还在,人已非,只有江水长流。大张其口的“狮子洞”,像是在等待远方故人,夜夜聆听崖下江声。保靖成了沈从文先生深藏心中的牵挂,也成了我儿时永恒的梦和远方。
浪漫的山水
长大后,由于在保靖读书,又在保靖工作,她的一草一木我便十分熟识了。此时对保靖的印象,便是那浪漫的山水。
钟灵山
钟灵山距离保靖县城不远,它像一根擎天柱耸立在优美的酉水风光带之中,一峰独秀。上山只能靠步行,约有600级台阶。爬至山顶时刚好微汗,朋友说:“多一点儿嫌累,少一点儿则显得不过瘾,真是个健身锻炼的好去处。”山上有塔有寺庙,恍然间给人从山下现世回归古代之感。据记载,此塔名叫钟灵山宝塔,建于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传说,保靖县水银乡接福寨人黄立成鳌(人称“黄大人”)居官四川,有万贯家财,然年逾花甲,却无子嗣。黄大人告官归里后,慨然捐资,修庙筑宇,致力积德地方,培育一邑风水,希翼来世。因“钟灵山奇峰叠秀,高插入云,沿河望之,形如频笏,盖邑之华表山也。”遂建塔于其上。(《保靖县志》卷二)。此外,也有人说,以前这一带酉水河中有恶龙兴风作浪,所以才在此修建七级佛塔镇锁江声。可不,至今佛塔入口处仍有这样一幅对联——千里蜿蜒回地脉,七层突兀锁江声。每读此联,总觉荡气回肠。
进入塔内,一股逼仄之感立马压上身来,不知是错觉,还是这镇锁江声的宝塔果真有如此威严。其实,宝塔是十分善解人意的。等你爬至塔顶,透过塔孔,她会先赐你爽风席卷全身,为你洗去一路辛劳,紧接着便以穷极万里的酉水风光带犒劳你的眼球。极目望去,蜿蜒酉水,白鹭齐飞;风声飒飒,车流不息。钟灵山与奋进中的保靖融融恰恰,共筑佳梦,像是已说好定要许你不虚此行!
天坛坡
近年来,小城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健身锻炼得到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视。每到晚饭后,人们便陆陆续续从各个角落钻出,仔细一瞧,城郊“天坛坡”便是那最热门的去处之一。
去年,我携同好友又去走过一遭。上天坛坡的路多呈Z字形,很窄,很陡,勉强能容下两人同时通过。路两旁是满山青松,松林里无数不知名的鸟儿嬉戏打闹不休,于悬崖绝壁间,演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人们扶着枯藤似的栏杆,一步步往上爬。很快,呼吸便会急促起来。爬到半山腰,有一座“登高阁”。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说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便与此亭十分相似。我最喜做的便是在小亭旁俯览小城山河。闭着眼轻吸一口气。顿时,一天的疲顿与上山的劳累便倐地烟消云散了;接着缓缓吐气,睁眼,呵!大半个保靖便如躲在帘幕中一般,向你徐徐铺开。看——那是酉溪公园。青葱碧绿,流水环绕,婉然画中图景。公园两头,一桥相连,那三三两两的车,闪着或黄或白的车灯,鸣笛悠远,似是在演奏山乡新曲。看——那高出河面20多米的河堤,那曲折有致的沿江大道,随江水走向蜿蜒伸展。上面亭台楼阁,绿树环绕,煞是好看。人们或倚在栏杆上,俯瞰碧波荡漾的酉水河;或三五成群,缓缓散步谈心,洗去一天的烦闷与不适。最为活跃的非那群老当益壮的广场舞大妈莫属了。他们笑呵呵地扭腰肢,尽情展示他们不服老的精神劲儿,使得来来往往的路人,也悄悄在后面扭摆开来了。
夜幕降临,我们向山顶进发。没多久,就看见山上一片灯火通明。我知道,那是青年人最喜爱的烧烤场所。其实这里还远远没到真正的山顶,然而对人们来说,这段路程无疑已经达到锻炼的效果。
经过一座小学,几所农家小院,我们走进了一个颇具农家风味的烧烤楼。宽敞院坝里,荷叶状小棚亭亭如盖,在山风吹拂下缓缓转悠。每个棚子下摆着一面方桌,几把木椅,一切都很讲究。老板娘很热情,在我因夜深而犹豫着是否该点东西时,她招呼我们说坐坐也是无妨。于是我们便不客气地坐那儿聊起天来,并要了些瓜果、饼和肉,谁知老板还免费赠送了一大盘西瓜和瓜子,并反复问:“山上蚊子多,点两盘蚊香够不够?”我们只一个劲儿地说,够了的够了的。
我乘机搭讪道:“老板,你们生活工作都在这么惬意的地方,真让人羡慕!”老板回道:“我这店刚开没多久,去年我也是在外打工,后来听说国家鼓励创业,县里扶持政策好,于是就回来自己创业来了。”他刚说完,老板娘也热情地说道:“我们这儿不比别的地方,非得点东西才让坐。你们以后没事儿可以常来坐坐”。说着,便招呼我们可以开烤了。
夜深了,早来的客人渐次离去。山里静悄悄的,只剩烤肉的“嗞嗞”声,伴着肉香扑面而来……
山下,小城早已亮起万家灯火。夜空中,并不见繁星满天,却有一轮洒着清辉的冷月,高挂天幕。带着几分醉意顺山路而下,我像河中舟子,山中樵夫一般,隔河呼啸几声,携好友,朝那万家灯火的小城大步归去。
沈从文曾说,家乡的河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奔赴他乡的念头,但自古以来,他们心中割舍不下的,永远是故乡。是的,君不见长河涛声之中,有多少游子的乡情在翻涌缠绵!
而小城今夜的梦,定比昨晚更美,更甜……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张小兵
编辑:易果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6/05/31/5883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