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全世界难啃的硬骨头,摆脱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翻阅历史,文字对于穷困潦倒生活的描述往往让人刻骨铭心——无论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诗人杜甫、贫似山僧瘦似猿的诗人丘葵,还是文人墨客记录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无论是唐代南山伐薪烧炭的卖炭翁、饿渴而顿踣的捕蛇人,还是宋朝以泪洗面的蚕妇、屋上无片瓦的陶者……他们都是“愁吃愁穿愁房住”的贫困户,只不过他们没有赶上一个好时代。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让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走向富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全面吹响“战贫”号角。六年多时间过去,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湖南,圆满交上战“贫”答卷。截至2020年2月29日,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值得深思的是,脱贫之后,除了总结战“贫”经验和战“贫”模式,还有哪些不能脱?还有哪些更值得传承和发扬?
战“贫”斗志不能脱。饥饿和贫困位居世界十大全球性问题之首,是全人类面临的困境。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扶贫,以当时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就减不动了,而且戴贫困县帽子越来越多。攻城拔寨越是往后越是艰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时代重任,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作出“到2020年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的郑重承诺。这一承诺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顽强斗志和巨大勇气。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在战“贫”大战中,包括党员干部、企业家、扶贫志愿者、贫困户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斗志都被激发起来,凝聚了强大合力和澎湃动力。
战“贫”精神不能脱。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贫困从表象来看是物质贫困,从根子上来看是精神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阐释了贫困与精神的关系,比如,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摆脱贫困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要想脱贫致富还要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这系列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同时,此次战“贫”过程中,教育扶贫、精神扶贫等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他们由之前的“等、靠、要”的被动脱贫转换为“造血式”主动脱贫。值得注意的是,“同舟共济”“滴水穿石”“愚公移山”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在战“贫”中释放了新活力,得到了新发扬。
战“贫”情怀不能脱。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充分体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指标对症下药,举全国之人力、财力、物力来战“贫”脱贫,彰显了为民初心和为民情怀。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这些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贫困户面对面,心交心,察百姓疾苦,知百姓冷暖,践行了为民初心,涵养了为民情怀。
胸无斗志莫为事,脑无精神枉为人,心中无民莫为官。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战“贫”一役胜利后,万不能歇脚松气、万事大吉,因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风险等挑战无处不在,脱贫之后,我们当继续保持战贫斗志、弘扬战贫精神、涵养为民情怀,方能化危为机,愈战愈勇,百战百胜。
来源:红网
作者:王城长
编辑:彭振
本文为中国保靖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20/03/24/690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