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怀抱一颗虔诚心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龙敬 编辑:易果 2016-06-14 15:30:36
—分享—

  抽空走进熟悉的书城找寻一本书,逛了有个时辰无获而返。低落的情绪催生疲惫,拖着沉重的步子跨过黑白混淆的时间节点踏进家门,简单洗漱,音乐萦绕耳边,懒散地坐着,随手翻开堆放在木椅上的报纸,看完“好友”刊发的一篇的文章,思来想去,一夜未成眠。

  这篇文章标题为《绽放成蒲公英的姿态》。文中,她回首自己与文字、写作打交道近乎二十年的时光,从未忘却初心;她倾诉着对文字和写作的虔诚,用父亲赠送的钢笔写出女儿的信仰,写下女儿不懈的努力,像蒲公英般实在,不矫饰,不虚伪,深深扎根大地,亭亭玉立。

  我敬称她为“好友”,其实底气不足,因从未谋面,如有冒昧,见谅。但我与她彼此在纸上在文字“相识”,源自冥冥中对文字和写作的一份真爱,一份喜悦。

  这位好友非常严肃的,当我因文字找回一点点自信,感觉良好而沾沾自喜时,她回信委婉地“骂”醒了我。信仰文字力量的人异常冷峻,之后的4个月时间,我都不敢写字;但拥有信仰力量的人又如此平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哪个编辑又还会给她的作者写信沟通,尤其是像我这样身处偏僻苗乡、贫弱低微的乡村老师?而她一直默默地给予我鼓励,是一位真正的良师益友。

  我突然想起了从保靖酉水河畔走出、当年同样是乡村教师而现在已经蜚声省内外的女作家九妹。九妹无数次在讲座、文章以及媒体采访时,怀抱感恩之心提到这家报社和这位编辑,这是很多人通过这家报纸小有成就之后所不能做到的。作家与编辑在文字中相识于20出头的年纪,她为她编发十多年稿件后,人到中年,两人才第一次见面。我想,她真是一位奉文字和写作为神灵的人,若非如此,怎可摒弃人际的关系和现世的利益做纯粹地付出?

  从去年起,自觉对文字和写作有一种模糊的迷茫和敬畏,曾把这种想法和喜爱写作的表哥交流,希望他能指点迷津,他却说近几年也有了和我一样的想法。此后断断续续地提笔、搁笔,祈盼能从书中寻得一份慰藉和满意的答案。

  人人都渴望鼓励和理解。

  沈从文离开保靖闯荡北京,陈渠珍鼓励他说:你远行他乡,如果哪天实在混不下去了就回来,只要我在,这里永远有你的饭吃;

  汪曾祺执笔游走天下无奈时,曾写信给老师沈从文,透露自己的窘境,沈从文回信责骂他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一个老作家告诫学生“文学即人学,为文先为人”;

  著名文化学者、画家刘墨以画明示九妹为人作画写字的道理。

  后来读的文章中也同样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我常常感情:文字和写作的道路上,一定要用心感知真诚的自我,遵从灵魂的自由,我也要像一株深深扎根大地的蒲公英,无畏无惧!

  偶有短文见报,在朋友圈里传开。朋友在介绍或夸奖时,总是美誉,我感谢他们的欣赏,闭口微笑,在落得“谦虚”美名的同时,自己发觉耳根之后火辣烫烧。

  我的功力还达不到“文以载道”的高度,题材来源于生活,旨在书写真我,表达心情,陶冶情操。熙熙攘攘的尘世中,难得有一点兴趣爱好洁净身心;忙忙碌碌的生活之后,不言语只沉默,任思绪无端飞翔,任情绪浸透纸笔,此中妙处,悠然心会,难与君说。

  投稿发文与我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决定,斟酌良久,思虑再三才有足够的勇气下定决心用鼠标点击“发送”。一直以来自知才疏学浅,诚惶诚恐。

  然而,我很幸运,遇到这张如精神故园一般的报纸,还有这位知心可亲的编辑。

  文章发表后,我会拿着报纸和原文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对比,一旦发现被改动的地方,我便静心领会,找出差距,暗暗叹服。

  写作是一时灵感的静心沉淀,它经由笔墨细细流出,写到动情处泪流墨泼,文字浮动在空气中,连连幻化成画面,一帧帧在脑中播放,经过多次的打磨,我坚信后一次的修改比前一次肯定要好。

  不知何时,当我意识到自己是为了发表而写作时,整个人都变了,这本不是我的初心,但人性总有堕落,总有不受控制的时候。好在,通过阅读,我能提醒和反省自己。每生此念,便毅然弃笔读书静思,游弋书海抚慰心灵,置身在一片淡泊之中。

  文字是相通的,同路的笔友们建议我写些新闻,理由是:初学写新闻,中年搞创作,老年玩文学。我试过,每次外出采访朋友们也愿意捎带上我,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真不是那块料。在新闻写作上很有建树的朋友们,无奈地评价我:散文稍有进步,新闻进步缓慢。但是,同样热爱文字的他们还是郑重地鼓励我:不管写什么,只要自己喜欢,不忘初心都是好的。

  是的,忘情书海,流连文字的世界,我根本忘了弄闲事,想是非,患得失。

  信步闲庭,怀抱虔诚,在凡尘中做一粒饱满的石子。

 

来源:红网保靖站

作者:龙敬

编辑: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aojingrm.cn/content/2016/06/14/58837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保靖网首页